
庄稼死苗烂根怎么办?三种方案可解忧
在农业生产中,死苗烂根是种植户时常会遇见的问题。死苗烂根一旦控制不住就会造成作物缺苗死棵,严重时会全田皆毁需要重新来过,从而打乱种植进程,影响产量。纵观造成农作物死苗烂根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菌核病、茎基腐病、猝倒病、枯萎病、立枯病、青枯病、细菌性软腐病等。那么有什么好药或方案来进行有效防治呢?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现分享如下这3类高效杀菌剂用药方案。
1. 咯菌腈(真菌类杀菌剂) 又称氟咯菌腈,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咯菌腈于1994年在我国登记上市,具有杀菌谱广、安全性好、持效期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适用于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水稻、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防治的病害有小麦腥黑穗病、雪腐病、雪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颖枯病、秆黑粉病,大麦条纹病、网斑病、坚黑穗病;玉米青枯病、茎基腐病、猝倒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炭疽病、黑根病、种子腐烂病,大豆花生立枯病、根腐病(镰刀菌引起)水稻恶苗病、胡麻叶斑病、早期叶瘟病、立枯病;油菜黑斑病、黑胫病,马铃薯立枯病、疮痂病,蔬菜枯萎病、炭疽病、褐斑病、蔓枯病等多种作物的病害。
具体方案 氟咯菌腈防治死根烂苗比较高效,主要针对真菌性病害,比如根腐病、菌核病、茎基腐病、立枯病等特效,安全性高不容易产生药害。预防时,可通过氟咯菌腈拌种,或在苗期喷雾、冲施25g/升咯菌腈悬浮剂750~1000倍液;针对已出现死苗烂棵需治疗时,可用62.5g/升精甲·咯菌腈1000~1500倍淋根或冲施。
2. 噁霉灵(真菌类杀菌剂) 作为一种内吸性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土壤消毒剂(被土壤吸收并与土壤中的铁、铝等无机金属盐离子结合)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药剂。噁霉灵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噁霉灵的渗透率极高,2小时后就能移动到茎部,20小时后移动至全植株。作为防治作物死苗烂根是常选用的药剂之一,主要防治的对象也是真菌性病害,噁霉灵和咯菌腈的防病范围相似,但噁霉灵的内吸杀菌效果更好,防病持效期相对较长。
可防治病害有果树圆斑根腐病、根朽病、紫纹羽病、白绢病;水稻立枯病、纹枯病、菌核病以及引起烂秧的多种病害;棉花立枯病、猝倒病、疫病、枯萎病、黄萎病;小麦全蚀病、赤霉病、纹枯病、雪霉病、根腐病、颖枯病;豆类枯萎病、灰霉病、菌核病;番茄灰霉病、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绵疫病、枯萎病;茄子褐纹病、枯萎病、绵疫病、菌核病;黄瓜霜霉病、立枯病、疫病、灰霉病;西瓜、黄瓜枯萎病、蔓枯病、疫病、菌核病、立枯病、白绢病、灰霉病和叶菜类、辣椒、葱、蒜类等多种作物病害。
具体方案 预防时,可通过提前撒施噁霉灵颗粒剂比如0.1%噁霉灵30~40kg/亩,或者苗期喷雾30%噁霉灵水剂1500倍液防死苗烂根;针对已出现病害需治疗时,可选择30%甲霜·噁霉灵水剂1000~1500倍液,或20%噁霉·乙蒜素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施、撒施、淋根或滴灌。
3. 噻菌铜、喹啉铜、春雷霉素(细菌类杀菌剂)
农作物的死根烂苗大多是由真菌病害引起,还有少部分由细菌引起(如农作物的青枯病、细菌性软腐病等),这类病害用噁霉灵、咯菌腈效果都不好。细菌性根腐病发病部位有刺鼻气味,而真菌性病害则没有,这是鉴别真菌与细菌两种病害的主要特征性依据。
细菌引起的死根烂苗,一定要选择细菌性杀菌剂,如噻菌铜、喹啉铜、春雷霉素等,使用有机铜制剂安全性更高,抗生素类杀菌剂真菌、细菌都能防治,更加高效。细菌性病害比较顽固,必须连续使用2遍,通过灌根和喷雾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方案 预防时,使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可在苗床移栽前喷施;治疗时(苗期受害或移栽后发病),可用20%噻菌铜100克+98%噁霉灵25克对水15公斤进行灌根或喷叶,或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60~80克对水60公斤,或2%春雷霉素水剂或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毎7~10天使用1次,大约1~2次即可见效。
用药注意事项
(1) 提前预防很重要,根据往年的发生情况用药,可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或者苗期(或移栽前)喷施杀菌剂进行预防,一旦发病较难治疗。
(2) 如植株已发病,进行死苗烂棵治疗时不可仅用杀菌剂,需搭配辅施营养药剂,因此时根系已受损,需通过补充营养促进植株恢复,如用杀菌剂搭配氨基酸水溶肥。
(3)对症下药与科学配药都很重要。对于农作物的苗期,易发病害多为真菌性病害,所以我们可选择咯菌腈、噁霉灵防病;但是对于青枯病等,必须对症选择春雷霉素、噻菌铜等,若选错药,除了用药无效外还延误了防治时机;另外,用药时尽量选择复配成分,如精甲·咯菌腈、甲霜·噁霉灵、噁霉·乙蒜素等。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