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蚯蚓

发布时间:2022-4-8 15:41:13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曹涤环

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世界上有蚯蚓3000余种,我国亦有200多种。全国广泛分布的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品种。

一、 蚯蚓的“光环”

长久以来,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达尔文说:“远在人类以前,土壤早就被蚯蚓耕耘过。”达尔文从1837年开始研究土壤形成与蚯蚓的关系,认为蚯蚓是土壤的改良者,有益于植物和农业生产,肯定了它对农业发展的巨大的贡献。甚至在公元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形象地把蚯蚓比作“大地的肠子”,更有古埃及国王把蚯蚓当作使国家富裕的“神的使者”加以保护。

“多面手”蚯蚓,由于营养丰富、繁殖迅速,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成为致富门道;蚯蚓(地龙)可作为珍贵中药材治疗多种疾病;还可用作高蛋白食品和动物饲料;甚至被许多国家利用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

二、 蚯蚓为何被称为“地下工作者”

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主要是蚯蚓、螨和蚂蚁)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是一种杂食性动物,性喜安静,常在1030厘米深的土层中活动,过着“隐居安逸的生活”,古人称之为“钻穴而居”。蚯蚓除了耕耘松土和“吃土拉肥”的本领外,还是不怕脏累的“清道夫”和“神药”地龙。

1. “耕耘者”蚯蚓

蚯蚓由于肌肉发达,能使身体一伸一缩地向前钻动,能搬动比自身还大的石子和土块。它在钻土时先用口的前端在土壤中穿一个孔,然后用有力的头把土挤开。蚯蚓就是用这样务实的狠办法,在土壤中挖出一个个孔洞。

较肥沃的土壤中,每平方米约有7080条蚯蚓,特别肥沃的土壤每平方米需要200条以上的蚯蚓。一般在夜晚或大雨过后,它总喜欢从洞里爬出来,到地表来走一走、看一看。就在蚯蚓穿孔打洞,进进出出的时候,无意中把土壤翻松了,使土壤得到了耕耘。蚯蚓的潜耕本领很大,是其他任何动物不敢与之匹敌的,因此常被庄稼人称为“活的犁耙”。

一亩地只要有8000条以上的蚯蚓,一年翻上来的泥土就有三吨之多,平铺起来有5毫米之厚。如果表土层30厘米,那么几十年到百余年,蚯蚓就能够把地球表土吞食一遍,对土壤进行一次彻底改造,使贫瘠的土壤在蚯蚓的运作下,变得越来越肥沃。由于蚯蚓钻洞翻土,在有蚯蚓生活的每平方米土壤里,一般含有1001400个孔穴,大大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蓄水量,加速了土壤熟化。

据研究,每平方米有24条蚯蚓的土壤,蚯蚓孔要占总孔隙的67%,在蚯蚓多的地方,土壤空隙的面积可增加812倍。由于增加了土壤空隙,空气和水分就容易渗透到土壤中去,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况,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据报道,美国某公司利用蚯蚓,仅一年时间就把180亩碱性土壤改变为肥沃的耕地,使作物获得好收成。

另外,人们发现有蚯蚓的土壤在15分钟内能吸收50毫米的降水,而没有蚯蚓生活的土壤,吸收同量的水需要有2小时。与没有蚯蚓的土壤比较,蚯蚓多的土壤排水速度也要快410倍。

2. “吃土者”蚯蚓

蚯蚓啃东西的本领实在高强,除了金属、玻璃、橡胶等物质以外,其他的东西它都能吃。蚯蚓的消化器官除了肠、胃、食道以外,还有一个石灰腺和沙囊,蚯蚓吃土就是依靠这个沙囊的作用。沙囊有坚硬的肌肉壁,它能把囫囵吞下的泥土磨碎。这些泥土经过蚯蚓肠胃的溶解、吸收,成为粪便排泄到地表,这样它也就起到了翻土的作用。

蚯蚓的肠道,还能分泌出一种能中和泥土酸碱度的化学物质,无论是酸性土还是碱性土,经过蚯蚓改造,都能变成适合植物生长的中性土壤;蚯蚓又能把植物不能利用的矿物质养分,转变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贡献不言而喻。

蚯蚓主要是以沃土、粪肥、落叶、秸秆等多种有机废物为食料,每日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一亩地土壤如果有几万到几十万条蚯蚓,一年内排泄和汇聚到地面的粪便约有1吨左右,这是一种其他化学肥料无与伦比的高效优质的有机肥。

达尔文曾估计,一亩地的蚯蚓一年内运到地面的腐殖质(粪便)可达3000公斤。作为耕耘者,蚯蚓出色的地方也就在它吃土这一招上。它这样吃土,不仅使粗土变为细土,而且会使土壤中可溶性氮、磷、钾大量增加。据科研者对蚯蚓排泄出来的泥土(粪便)分析得出,含氮0.41%、含磷0.75%、含钾0.52%。与一般土壤比较,含的氮素要多5倍,磷多7倍,钾多11倍。此外,还含有11%30%的胡敏酸(腐殖酸的一种)。

在国外,有人专门饲养蚯蚓生产蚯蚓粪作为粪肥。日本用蚯蚓粪便作茄子和黄瓜的基肥,获得了好收成。蚯蚓粪便还可以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如在蚯蚓多的土壤中,产生腐殖酸放线菌的含量比一般土壤多67倍,这样就能对改良沙地及贫瘠土地十分有利。蚯蚓死后,尸体在土壤中腐烂,也能培肥地力。

因此,许多国家在农业生产上推广休田免耕法,实质上是充分利用无名英雄蚯蚓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身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地自然耕耘,并年复一年地改良和培肥土壤,从而使农作物获得高产。

3. “清道夫”蚯蚓

如何处理城市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是世界各国城市管理工作的难题之一。在多种处理方法中,利用蚯蚓这一巨大的生物资源来处理利用垃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蚯蚓具有惊人的消化能力,其他一切能腐烂的工农业有机废物和生活垃圾都能被它消化,并转化为有机肥料。

例如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过去一般采用堆存、焚烧、掩埋或倒入深海等方法处理,结果往往造成二次污染及资金和能源的浪费。利用蚯蚓处理污泥,不但可消除二次污染问题,而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费用低、节约能源、操作方便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养殖蚯蚓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蚯蚓养殖公司,利用蚯蚓一天处理200吨有机废物,生产100吨有机肥料。日本一个产业商社建起一座1.6万平方米的蚯蚓养殖厂,每月处理废弃物3000吨。据实验,用蚯蚓处理1.84万磅垃圾,经38天,垃圾被消耗50%,68天被消耗80%。如处理4口之家的厨房垃圾以及庭院中的修剪物,用5x5x1英尺的箱子饲养2000条蚯蚓即可。因此,近年来国外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成了一项获利较多的事业。据估计,建立一个每年处理5.5万吨垃圾的蚯蚓饲养场,1年左右即可收回建场费用。

我国每天产生的工农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数量是惊人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堆积发酵后作为肥料使用。如果先用垃圾饲养蚯蚓,可提供大量喂养鱼虾的高蛋白饲料,而蚯蚓粪又是优质肥料,这样就“化腐朽为神奇”真正将垃圾变废为宝。

目前,国内在重庆、长沙、辽阳、山东等地已开始利用蚯蚓来处理城镇垃圾。山东海阳县用蚯蚓处理垃圾效果显著,他们自1984年开始建立了80余亩的蚯蚓垃圾处理厂,用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饲养蚯蚓,养出的蚯蚓做虾、鱼和家禽的优质饵料。这样既为城镇消除了垃圾污染,又开辟了良好饵料来源。

4. “神药”蚯蚓(地龙)

蚯蚓作为我国传统地道中药药材,早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并见诸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而《本草纲目》提及其达42处之多。那么,什么原因使得蚯蚓在众多的药用价值中,凸显其魅力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蚯蚓体内含有的重要物质——蚓激酶。首先,蚓激酶可用来治疗冠心病。蚓激酶不仅可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凝块,使血栓溶解,而且还能明显提高纤溶系统功能。因此,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口服蚓激酶,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纤溶系统的功能,减少溶栓后再梗塞的发生。

其次,蚓激酶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口服蚓激酶,2周后血浆TXB2水平明显下降,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蚓激酶对血小板粘附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浆GMP140水平经治疗后也显著下降,说明蚓激酶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再次,蚓激酶还能治疗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患者常有内凝固系统的凝血活性增强,而纤维蛋白原增高促使血液凝固,促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据报道9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口服蚓激酶提取物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2例肾功能不全者,经过蚓激酶治疗后有明显改善。该组20例PNS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

现在,广地龙(蚯蚓的一种)已不是蚓激酶的唯一来源。目前,国内至少有十多家制药厂仿生出与蚓激酶相似的药品投入临床使用。

三、 “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末路?

虽然蚯蚓在我国有200种左右,而今,我国大部分农田由于连年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而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断绝了蚯蚓的食物来源,造成蚯蚓数量锐减。特别是滥施农药的情况下,对蚯蚓造成了灭顶之灾,甚至严重的地块土壤中出现了蚯蚓绝迹的局面。

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和“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有80%90%的量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土壤里。土壤中残留的农药通过渗透蚯蚓的皮肤或吞食进入体内而受伤。

据研究,蚯蚓对甲基对硫磷、呋喃丹、甲基异硫磷和密啶氧磷的毒性反应很快,染毒处理15~30分钟蚯蚓皮肤发红充血、卷曲扭动,一周后溃烂而死亡;有机氯杀虫剂中对蚯蚓毒性最大的是氯丹和七氯;有机磷杀虫剂中对蚯蚓毒性最强的是甲拌磷,一般农用剂量就能够几乎消灭土壤中的蚯蚓;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的西维因,甚至在很低剂量时可立即杀死蚯蚓;已使用多年的化学农药如D-D混剂、威百亩和溴甲烷等,对蚯蚓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不但能杀死表土层的蚯蚓,而且渗透入土壤的蒸气也能杀死钻入深土层的蚯蚓。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