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害虫”——烟粉虱(上)
烟粉虱现已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在一些产棉国如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家的棉花上造成一定损失。很长一段时间,烟粉虱并不是中国主要的经济害虫。在中国境内是自2000年以后才在蔬菜上发生较为严重,在棉花生产区危害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烟粉虱对黄瓜、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芦的危害损失,严重时可达七成以上。
番茄之死,凶手就是烟粉虱
番茄是江苏省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在70万亩以上,在蔬菜周年供应中占重要地位。番茄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一直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但自2005年9月以来一种新的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兴化、江都、南京、无锡等番茄产区相继出现,严重为害番茄生长、开花和坐果,给当地番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2005年秋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江都、无锡番茄产区初现,并在江都的部分田块造成毁灭性危害,以后逐步扩展蔓延,危害日益严重。2007年秋季,该病在兴化市昭阳镇日光温室栽培的番茄上严重发生,田间病株率在80%以上,病株率高的达100%。
这种新的病毒病是如何发生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
原来,在田间地头掀起一场场“灭顶之灾”的凶手竟是烟粉虱!
烟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其在我国有多种生物型,但目前常见并且为害作物较重的是B型和Q型。B型烟粉虱是国际科技界有史以来唯一冠之以“超级害虫”称谓的昆虫,它与病毒互为“助攻”。
2000年起,我国多地番茄作物上双生病毒暴发成灾;2009年,我国番茄成灾面积达约300万亩,占番茄总面积的约25%。山东、江苏、北京、河南、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块甚至绝收。
若仅看烟粉虱的身形是难以想象它们的杀伤力的。这种虫子身长只有1毫米,两片纤长轻薄的翅膀看起来“仙气”十足。可只要被这种虫子“缠”上,番茄就“凶多吉少”。
看起来如此娇小的“身板”是怎样“放倒”茁壮的番茄?仔细观察烟粉虱的微观摄影图,可发现它的口器是一根针状的吸管,能轻易刺入植物的韧皮部,吸取植物汁液。但如果直观地认为,植物是被“咬”死的,那就太小看这种“超级害虫”了。
烟粉虱有更深的伎俩,它们暗藏杀器——小小的身体中携带大量病毒。当它们取食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植物体内,让植物染病。这种机制类似于蚊子通过叮咬传播登革热病毒和疟疾,科学家称这类昆虫为媒介昆虫,它们让病毒在不会走动的植物间传播、暴发成为可能。
资料显示,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约有1000种,其中约三分之二主要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双生病毒占全部植物病毒的三分之一,因病毒结构像两个连体的小球而得名,主要通过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寄主为戟叶鹅绒藤、曼陀罗、兵豆、番茄、醋栗番茄、本氏烟、心叶烟、烟草、菜豆、苦苣菜等植物。烟粉虱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获毒后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播。机械摩擦和种子不传毒,嫁接可导致病毒传播。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尤其是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
小小烟粉虱的大“阴谋”
烟粉虱又叫棉粉虱、甘薯粉虱,俗称小白蛾,是粉虱科的害虫。它可能起源于印度半岛或非洲北部到中东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烟粉虱借助一品红等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苗木运输被人为传播并迅速扩散。
近20年来,该危险生物广泛入侵全球热带、亚热带及温带低纬度地区,陆续在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大片作物严重减产和绝收。
从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看,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很相似,食性杂,寄主广泛,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容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很长一段时间,烟粉虱不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害虫,但近年来呈大范围暴发之势。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在这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当中,最多的是入侵植物,占到一半多,有370种;其次是动物,占到1/3,有220种;也包括少量的菌物、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
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中的烟粉虱,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虫,其危害不容轻视。为害特征如下:
一是以成虫和若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吸寄主植株汁液而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影响寄主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植株衰弱甚至全株枯死。
二是烟粉虱成虫、若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病害,抑制作物光合作用,致使作物生长缓慢,降低产量和品质,幼瓜、幼果受害后变硬、脱落,失去食用价值,虫口密度高的田块最终因病毁苗,甚至绝收。
三是能够在30多种植物上传播70多种病毒,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毒媒介,引起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化、黄化、褪绿斑驳及卷叶,严重影响产量,其所造成的危害比前2种要严重得多。不同生物型传播不同的病毒,其中最主要的为棉花卷叶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番茄褪绿病毒、番茄斑点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西葫芦卷叶病毒等,已经扩散至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受害作物面积高达几千万亩。烟粉虱带毒率高,取食寄主10~64分钟后即可传毒,并可终身带毒,持毒能力可达14~21天。
四是烟粉虱寄生范围广,繁殖力强,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烟粉虱寄主包括74科420多种植物。除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外,还可为害玉米、棉花、烟草、番薯、木薯、花卉、豆科作物等。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为害症状,叶菜类如甘蓝、花椰菜受害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根菜类如萝卜受害表现为颜色白化、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茄受害,造成植株矮化,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边缘上卷,叶脉背面有时呈紫色,整株上部和嫩芽表现出褪绿症状形成“黄顶”,结果减少、果实小、畸形,果实成熟不均匀。在葫芦上为害,使作物叶片出现白色小点,沿叶脉变为银白色,后发展至全叶呈银白色,如镀锌状膜,光合作用受阻。
五是烟粉虱秋季暴发时,极易随风飘移入城区,大量的烟粉虱吸人呼吸道会引起人体不适,影响城区居住环境,但不对人体直接产生为害。
烟粉虱的“祖宗八代”及其喜好
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个体发育经卵、若虫、拟蛹、成虫4个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叶背面,体淡黄白色,翅2对,白色,被蜡粉无斑点,比温室白粉虱小。以26~28℃为最佳发育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卵期约5天,若虫期15天,成虫寿命30~60天,完成1个世代仅需19~27天,1年发生8~10代。成虫体长1mm,较温室白粉虱个体小,淡黄白色至白色,复眼红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烟粉虱成虫具有趋黄性、趋嫩性,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取食和产卵。随着植株的生长,成虫也不断向上部叶片转移,以致在植株上各虫态的分布就形成一定的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浅绿色至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黄褐色的卵和初孵若虫,再下部为中、高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最多。1头雌虫通常产卵200~300粒。若虫分4龄。一龄若虫具相对长的触角和足,较活跃,一般在叶片上爬行几厘米寻找合适的取食点,也可爬行到同一植株的其他叶片上,2~3天蜕皮进入二龄。二至四龄若虫足和触角退化,固定在叶上不动,若虫期约15天。烟粉虱在23~32℃范围内均可生长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存活率和产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成虫在25~30℃时表现活跃,短距离飞行能力较强,稍有惊动,就四处飞散;温度降到15℃以下时,反应迟钝,气温降到10℃以下时逐渐死亡。
烟粉虱具有迁飞飞行和搜索飞行特性。烟粉虱在田间的扩散距离最远可超过7千米。烟粉虱的飞行高度可超过150米,但随着高度的增加,烟粉虱虫口密度呈负指数关系迅速降低。田间调查也发现,在田间扩散飞行的烟粉虱绝大部分集中在距地面0.5米左右高处。在高空飞行的一般是作较远距离迁飞的烟粉虱,而在近地飞行的多为在寄主作物间搜索食物。
黄板诱集试验发现,烟粉虱成虫数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和温湿系数呈负相关。不同地区烟粉虱在晴朗天气下的日节律不同研究发现,烟粉虱的飞行高峰时间在早晨6∶00-9∶00。植食性昆虫在搜寻寄主植物的过程中,视觉是感知寄主的主要方式之一,烟粉虱也是如此。550纳米左右的绿色光,即绿色植物叶片的反射光对其引诱作用较强烈。(未完待续)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