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登记品种最多的我国水稻用农药使用情况大梳理(下)

发布时间:2023-12-8 14:42:12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第21期 作者:郑庆伟

(4)水稻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在登记的229个水稻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含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其中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敌草快产品登记农药类别为除草剂)中,有单剂174个、混剂55个,其中,调节生长登记数量最多(124个,见表43),其后依次是控制生长(33个),制种(26个)、增产(24个)、增加千粒重(20个)、催熟(19个)、催枯(10)个,随后调节生长、增产(9个),紧接着促进生根(3个),其余为促进生长、增加分蘖、早熟、促进新根生长、干燥和促分蘖均为1个。

其中有的赤霉酸的生产企业在水稻增加千粒重、制种上进行了登记,有的敌草快生产企业在水稻催枯、干燥上进行了登记,有的萘乙酸生产企业在水稻早熟、促进生长、增产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乙烯利生产企业在水稻催熟、增产上进行了登记;有的24-表芸·三表芸生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赤霉酸,有48个登记产品,占单剂登记总数的27.59%;多效唑次之,有35个,占比20.11%;乙烯利20个,占比为11.49%。其中,赤霉酸、多效唑2种产品数量占水稻上登记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的47.70%。

水稻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剂产品的登记农药品种和数量共有17种55个,其中二元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14种50个(见表46)、三元复配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5个(见表47)。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剂产品中,含24-表芸苔素内酯的复配产品稳居混剂产品第一位,有24个,其中个别24-表芸苔素内酯的复配产品误登为24表芸·三表芸。

(5)水稻用其他农药登记情况

在登记的99个其他农药产品(含杀虫/杀菌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菌剂、杀菌剂/杀虫剂、杀虫剂,其中有的苯醚·咯·噻虫、噻虫·咯·霜灵、苯甲·吡虫啉、咪鲜·吡虫啉和噻虫·咯菌腈产品登记农药类别为杀菌剂;有的井冈·噻嗪酮、井冈·杀虫双、井冈·杀虫单、三环·杀虫单、苦参碱产品登记农药类别为杀菌剂、杀虫剂)中,有单剂2种4个(见表48)、混配制剂24种95个(其中:二元复配其他产品10种48个,见表49;三元复配其他产品14种47个,见表50)。其中有的噻虫·咯菌腈、苯醚·咯·噻虫、咪鲜·吡虫啉、吡唑醚菌酯·噻虫嗪的生产企业在水稻恶苗病、稻蓟马上进行了登记,有的噻虫·咯·霜灵生产企业在水稻烂秧病、恶苗病、蓟马上进行了登记,有的噻虫·咯·霜灵生产企业在水稻立枯病、烂秧病、蓟马上进行了登记,有的噻·酮·杀虫单生产企业在杂交水稻稻纵卷叶螟、叶尖枯病、稻飞虱、二化螟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低聚·吡蚜酮生产企业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稻飞虱上进行了登记,等等。

其他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有3种,其中单剂2种、复配剂1种。复配剂中,仅有有效成分萎锈灵未以单剂的形式在水稻上登记。登记的其他农药产品中,近60%复配组合为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杀虫单、噻嗪酮和杀虫双7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含有井冈霉素产品最多,有43个。

4. 农药剂型

9564个登记产品中,涉及农药剂型共有51种(见表51),登记数量最多的为可湿性粉剂(WP)2632个,占水稻登记总数的27.52%;其次乳油(EC)为2219个,占比为23.20%;接下来依次为悬浮剂(SC)1523个、水分散粒剂(WG)537个、水剂(AS)526个、可分散油悬浮剂(OD)495个、水乳剂(EW)326个、可溶粉剂(SP)225个、微乳剂(ME)211个、颗粒剂(GR)202个、可溶液剂(SL)144个、悬浮种衣剂(FSC)103个,占比分别为15.92%、5.61%、5.5%、5.18%、3.41%、2.35%、2.21%、2.11%、1.51%、1.08%,紧接着种子处理悬浮剂(FS)、粉剂(DP)、可溶粒剂(SG)、悬乳剂(SE)、微囊悬浮剂(CS)均超过了30个。

表51可以看出,当前水稻用药新老剂型并存,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的可湿性粉剂、乳油和粉剂占比较大,三者占比达51.23%。

5. 农药毒性

从登记农药毒性来看,低毒农药品种7185个,占水稻用农药产品登记总数的75.13%;中等毒农药品种1400个,占比14.64%;微毒农药品种599个,中等毒(原药高毒)192个,低毒(原药高毒)170个,高毒17个,中等毒(原药剧毒)1个,其中含高毒以上产品达380个(包括原药高毒和原药剧毒),占登记农药总数3.97%。近些年,虽然杀虫安、福美胂、氟虫腈、福·福甲胂·福锌、水胺硫磷、氯唑磷、氟苯虫酰胺等高危农药品种已退出水稻使用农药登记,但登记产品中高风险农药品种仍然较多,其中异丙隆、灭多威对水生生物存在一定的风险,毒死蜱、百菌清、茚虫威对人类健康有风险,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对害虫有抗性风险,吡虫啉、噻虫胺和噻虫嗪对蜜蜂有风险,等等,说明水稻用药产品的毒性需要进一步优化。

6. 农药新品种

我国2015-2022年(12月16日)在水稻上登记农药新品种产品共计413种1032个(见表52),占水稻上登记农药总数的10.75%,其中登记新除草剂产品176种402个,占登记新农药品种总数的38.95%;杀虫剂产品83种311个,占比30.14%;杀菌剂产品126种242个,占比23.45%;其他农药产品14种40个,占比3.88%;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14种37个,占3.58%。

7. 作物/场所范围

从登记作物/场所范围来看,水稻用药产品登记在38种栽培方式/场所上,水稻的登记数量高居榜首,有8140个,排在其后的是水稻移栽田1276个、水稻田(直播)983个、移栽水稻田253个、水稻抛秧田221个、水稻秧田135个,随后水稻田、直播水稻田、水稻育秧田均超过了30个。其中有的五氟磺草胺生产企业在水稻移栽田、秧田上进行了登记,有的五氟磺草胺生产企业在水稻秧田、水稻田上进行了登记;有的苄嘧磺隆、氰氟草酯生产企业在水稻秧田和水稻田(直播)上进行了登记,有的苄嘧·苯噻酰、异丙草·苄、苄·二氯、异丙·苄生产企业在水稻移栽田、抛秧田上进行了登记,有的敌稗·丁草胺生产企业在水稻田(直播)、抛秧田上进行了登记,有的2甲·灭草松生产企业在水稻移栽田、水稻田(直播)上进行了登记;有的禾草丹生产企业在水稻田(直播)、移栽水稻田上进行了登记,有的苄嘧磺隆生产企业在移栽水稻田、抛秧水稻上进行了登记,等等。水稻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栽培方式/场所和数量情况见表56。

8. 防治对象

从登记防治对象来看,其需求与登记农药类别结构不匹配。水稻用杀虫剂相对不足,稻水象甲、稻苞虫、仓储害虫、储粮害虫、蚜虫、稻象甲、玉米象、大螟、潜叶蝇、谷蠹、赤拟谷盗、稻黏虫等害虫存在可用农药少,蝗虫类、蝼蛄类、粉蚧类、蝽类、金龟类、弄蝶类、摇蚊类、螨类等其他害虫均无登记的防治用药;水稻用杀菌剂相对缺乏,水稻叶尖枯病、黑条矮缩病、胡麻叶斑病、干尖线虫病、炭疽病、青枯病、稻粒黑粉病、云形病、病毒病、白粉病等病害存在可用农药少,水稻菌核病、霜霉病、赤霉病、绵腐病、根结线虫病、白绢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病害尚无防治用药;水稻用除草剂相对短缺,牛毛草、鸭舌草、异型莎草、眼子菜、水绵、三棱草、沟繁缕、扁杆藨草、水花生、陌上菜等草害存在可用农药少;水稻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对欠缺,促进生根、增加分蘖等生理活动用药匮乏,秧苗抗寒、返青活棵、促颖分化、延缓叶衰等生理活动调控均无药可用;其他农药产品与防治要求有差距,目前菌物界、病毒界与动物界发生的部分病害(包括恶苗病、烂秧病、立枯病、叶尖枯病、黑条矮缩病)和部分昆虫(包括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有药可用,原核生物界(细菌病害)与植物界(杂草、水稻)或动物界等跨界防控农药产品有待挖掘。

9. 农药企业

我国水稻使用农药生产企业共1100家,分布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55家。据统计,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安徽等第一梯队省份的企业家数,占据水稻用药生产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超过50%)。在水稻上登记数量超过40个产品的农药企业共35家,其中江苏省企业遥遥领先,有9家,其次为江西省6家、陕西省5家、湖南省3家,接着浙江省、广西区和广东省各2家,随后山东省、安徽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各1家,其中位于前15名的企业分别是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88个)、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81个)、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8个)、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63个)、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63个)、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2个)、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2个)、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60个)、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59个)、广西威牛农化有限公司(58个)、江西中迅农化有限公司(57个)、江苏富田农化有限公司(57个)、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6个)、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54个)、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53个)。

除中国企业外,还有14家日本企业(日本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曹达株式会社、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日本科研制药株式会社、日本明治制果药业株式会社、日本农药株式会社、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日本史迪士生物科学株式会社、日本旭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产化学株式会社)、9家美国企业(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美国富美实公司、美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美国默赛技术公司、美国世科姆公司、美国仙农有限公司、美国伊甸生物技术公司、美商华仑生物科学有限责任公司、科迪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5家印度企业(印度TAGROS公司、印度格达化学有限公司、印度科门德国际有限公司、印度瑞利有限公司、住友化学印度有限公司)、3家德国企业(巴斯夫欧洲公司、拜耳股份公司、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家英国企业(英国捷利诺华有限公司、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2家瑞士企业(瑞士奥沙达有限公司、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家以色列企业(安道麦阿甘有限公司、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2家意大利企业(意大利世科姆股份公司、意大利意赛格公司)、1家法国企业(法国戴商高士公司)、1家澳大利亚企业(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1家捷克企业(捷克生物制剂股份有限公司)、1家挪威企业(挪威劳道克斯公司)、1家智利企业(智利科米塔工业公司)和1家韩国企业(株式会社LG化学)也在中国进行了水稻使用农药产品的登记。


四、前景展望

从境内水稻用药来看,我国六大水稻产区使用农药一直是刚性需求,且随着绿色有机水稻和特色水稻种植(包括稻鸭、稻蛙或稻虾)共作栽培模式、稻菜轮作高效栽培、草本水果-水稻生态栽培模式、食用菌-水稻栽培等种植模式生产面积增长进程的加快,以及使用生物农药补贴等政策的利好,特别是水稻生理活动进行调控的广泛应用,当下人民群众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研判未来水稻上使用绿色农药将大幅度提升,国内水稻使用农药的总量会稳定增长,水稻用药登记会再创新高,其中生物农药、高效微毒化学农药、环保剂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前景看好,必将成为水稻上农药产品登记新亮点。

从境外水稻用药来看,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埃及、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美国、泰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柬埔寨、老挝、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法国、希腊、土耳其、摩洛哥、秘鲁、乌拉圭、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阿根廷等国家积极发展水稻产业,说明全球水稻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对水稻用药有一定需求。当前,境外发展的龙灯、江山、利民、兴柏、七洲、好收成、瑞邦、中旗、苏利、优嘉、蓝丰、瑞东、南通泰禾、快达、红太阳、长青、禾益、汇和、华星、丰乐、久易、中山、京博、滨农、威远、润农、先达、广康、海利尔、润丰、中禾、绿霸、正道、泰达、宇龙、永农、新安、顺毅、禾本、颖泰、润尔、利尔、福华通达、上格之路、田野、海利、沈阳科创、松辽、吉翔、新安等中国农药企业应抓住机遇,开拓全球水稻用药市场,与农药登记服务机构联合展开境外农药登记事务,加快EX农药登记和批准进口农药登记工作,推动、构建我国农药产品服务全球水稻产业发展新局面。


五、发展建议

1. 宏观层面

(1)全面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之外,有关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级政府)、研究机构(包括学校院所、各类学会和协会等)要拓宽眼界,从农药创制、农药(技术)应用与开发、植保(农药)科普范围,不拘一格地表彰各类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农药科研和农药科普工作者,展现祖国各地新英才风采。产品方面,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农药通用名技术委员会批准创制农药名称之外,社会各界力量要及时发布“中国农药十大品牌”、“热销农化产品排行榜”、“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和农药植保类发明专利等资讯,积极打造名优品牌,以产品突破行业新高度。企业方面,加大企业或开发单位出彩机会,譬如中国农药出口额TOP50、全国农药行业制剂销售TOP100、全球农化企业TOP20强榜单、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国精细化工百强等,推动农药(农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激发农药企业干事创业热情,引导、促进企业实现新跨越。

(2)出台稳登保障政策。首先,出台专项的差别性农药登记减免新政策,国内农药企业首登防治对象或结构性缺药的实行农药登记费用减免政策,鼓励国内农药企业研制农药及其应用技术,甚至扩作、扩大防治对象进行登记。其次,出台创制生物农药品种新办法,鼓励学校院所等农药研究机构立项研制生物农药,或扶持国内企业与农药研究机构联合开发生物农药,同时加大生物农药登记费用减免支持力度,助力绿色农药高质量发展,构筑我国农药在国际农药市场竞争新优势。第三,出台全方位政务服务新定位,对已持有或登记水稻(作物)的农药企业欲进军国际农药市场的,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服务力度,从智能工厂建设、募资扩产能、发展环保制剂、出口登记要件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支持,稳妥推进国内农企在国际市场竞争新风貌。

(3)继续完善管理事务。一是开展农药毒理学评价工作,继续淘汰水稻(作物)上的高风险农药,明确高危农药替代产品,实现禁限用、替代产品之间的过渡,带动水稻使用农药开发与登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持续推进农药产业标准化,清理和规范农药简化名称、农药标签、农药剂型标准的同时,修订、完善《水稻(AA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业航化技术规程》《水稻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涉及水稻产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国家(地方)标准,保证我国水稻产品高质量新发展。三是推进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改革工作,对其作用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细化“调节(控)生长”一词,标明其调节作物部位、调控功能。同时发挥我国植调剂在世界农药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研究世界各国植调剂登记要件,从而助推我国更多的植调剂产品进入国际农药市场。

2. 中观层面

(1)做好科学用药指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稻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各级农技中心应继续开展科普活动、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行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百千万”技术指导行动,普及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首先,指导稻农结合农事操作,适时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预防病虫害发生;其次,辅导稻农和水稻专业化合作社提升科学用药水平、思想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的同时,科学选用化学农药,减少农药对土壤、空气、水源的污染;第三,根据防治对象发生规律和病虫草害已产生抗药性的实际情况,抓住防治有利时期,引导农民轮换选用不同种类的农药进行防控,达到精准用药、提高稻田防治效果的目的,确保水稻增产增收。

(2)建构社会支持体系。一是支持农药登记试验单位与企业研制农药新品种,促进农药登记服务机构展开农药登记服务工作,持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农业。二是支持、认可农化(农药)专利服务平台运营,搭建供需方交流机会,持续推进专利权拥有单位与农药企业协作,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药登记再上新台阶,提升农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稻田文化产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应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水稻产业国际高峰论坛、观光万亩水稻公园、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等活动展示优质大米产品的时机,营造稻田全方位服务理念,广泛宣传稻田文化产业的同时,搭建水稻生产合作社、种稻大户与农药生产企业探讨交流的机会,促进稻田用药新发展。

(3)强化媒体正确引导。其一,支持《农药科学与管理》《世界农药》《农药市场信息》《现代农药》《中国水稻科学》《中国稻米》《北方水稻》《农村百事通》《黑龙江农业科学》《杂草科学》《生物灾害科学》等传统媒体传播稻田科学用药知识,提高稻农整体素质。其二,发挥http://www.zzys.moa.gov.cn/(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官网)、https://www.pesticidenews.cn/(农药新闻网)、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中国农药信息网)等网站作用,全方位报道水稻科学用药方式、方法;其三,利用《农药市场信息》新媒界等微信公众号提供信息,引导植物保护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科学使用农药,有效防治水稻病虫草害。

3. 微观层面

(1)构建农药科普体系。首先,依托全国各类农业、农药和植保等学科人才优势,培育、壮大我国农药(农业)应用技术科普志愿者队伍,投身“科普中国”平台建设(撰写农药科普文章),通过社区(村屯)网格员把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农药方法)等信息传播(推送)至网格群、朋友圈,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农药使用新技术,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其次,依托万亩水稻科技园、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平台,科普“减药减肥、药剂防控效果”,从而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第三,结合开展全国水稻田有害生物、有益生物普查工作,抽调非农技植保工作体制内的、具有农学和植保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参加普查,协同稻农调查稻田生物,面对面交流稻田病虫草害防治知识,从而提高稻农植保意识。

(2)构筑多维营销渠道。其一,结合全国农药交流会、全国水稻提产能农技行动交流会、“一带一路”绿色植保国际合作创新论坛、中国农药市场年度峰会、农药知识产权大会等会议和活动的机遇,宣传农药企业知名品牌,促进农药品牌快速传播,树立中国农药新形象;其二,结合农药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生产名录、独家转让新产品,以及农药生产企业冲刺A股IPO或新三板、收购股权、绿色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当选为国家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和冠名、协办各类会议或活动的机会,加大企业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地位新高度;其三,结合抖音、快手、直播等线上短视频平台宣传企业和产品,全方位展示企业新形象。

(3)抓好稻农素质提升。首先,通过观摩农药应用技术示范田、对比田,以及组织培训、推广产品等方式,使有共同意愿的稻农加入不同类别(包括水稻良种直达群、农资一体化咨询群、稻田单产提升服务群、稻田综合防治交流群、水稻“两减一增”培训学员群等)微信群,增强稻农的归属感,使其在交流、探讨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其次,通过线上下载学习强国和中国大学农学植物生产类慕课,以及自觉走进农家书屋、图书馆,学习农作物栽培学、农药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等课程或书籍,丰富农民朋友的理论知识。第三,继续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养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高素质农民群体,提升种好粮、稳增收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农业强国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本刊特约采编和特约撰稿人

(本文节选自刊登于《农药市场信息》杂志2023年第21、22/23期的本期专稿、农药论坛,欲知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电子书链接查看。)

编辑人员:王海晨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