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桶混助剂是农药产品增效、减量、降低残留量的利器(上)

发布时间:2023-3-6 10:55:01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华乃震

农药助剂本身并无活性,但其加入到农药中可以赋予农药产品许多优异的性能,起到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户使用成本等作用。


农药助剂在农药剂型配方中(如为了油相液体乳化、颗粒润湿和分散、防止颗粒沉降、稳定剂型等)加入的助剂称为加工助剂;而当农药产品应用时,在喷雾之前采用在药桶(或喷雾器)中,现混现用添加的助剂称为桶混助剂(tank-mix adjuvants),又称为喷雾助剂。这类助剂主要功效是防止液滴的漂移、蒸发、反弹和流失,并改善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展布、附着、或渗透和吸收,最终达到农药产品增效、减量和降低残留量的目的。

其实桶混助剂的使用起源很早,早在19世纪末,在其他行业中已有应用,如为了改善硫磺、铜、砷、石灰等制剂的粘着性,而在使用前临时加入面粉、糖、肥皂液等添加物,这类添加物就可称为此类行业使用的桶混添加剂。1920年前后,为了提高农药杀虫、杀菌的活性,已经出现了在使用药剂之前添加油类(作为助剂)的报道。20世纪40-50年代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得到快速发展,新的表面活性剂开始在农业上得到使用,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替代肥皂液使用在农药上,更能提高农药有效成分的活性;此外在农业上也有添加硫酸铵从而提高除草剂的活性,煤油与表面活性剂混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的案例;后来更出现三硅氧烷有机硅助剂的应用报道,该助剂可有效地提高靶标叶面的展布和吸收,从而增强了施药药剂的药效。

目前农药桶混助剂(尤其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十年来因全球恶劣的气候条件(低温、干旱、少雨、水涝)增多,病虫草害频发,农药和剂型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的费用不断增加等因素,再加上桶混助剂可以使农药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得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使得桶混助剂的开发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据专家预测,桶混助剂的需求量2023年预计增长到50万吨,目前它正成为农药领域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熟练地选择使用最合适和有效的桶混助剂是农药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桶混助剂的应用有着巨大前景,并将成为农药应用技术中有效手段之一。


使用桶混助剂的目的

农药剂型产品(如乳油、可湿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可分散油悬浮剂等),无一不是用水稀释后采用喷雾方式进行的。在施药过程中,因药剂的漂移、蒸发、液滴反弹、流失等因素,以及药剂不良的润湿和展布,加之药剂不良的渗透、吸收或分配,这些因素最终会使药剂到达植物之内最终活动场所带来一定损失(这种损失估计至少为药剂到达最终靶标的10%~15%)。因此,这也是造成喷雾效率低的原因。

为了提高这种效率,通常可以在喷雾时采用现混现用添加桶混助剂,桶混助剂能够起着包括防漂移以及增加叶面的润湿、展布、覆盖、粘着、渗透、吸收、抗雨水冲刷及保湿等作用,最终目的是提高药剂的药效,降低用药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户使用成本;同时减少了农药对农作物、土壤、水和大气中的污染,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


桶混助剂的类别

桶混助剂分为增效型和应用型,而从化学类别上目前大致分为表面活性剂类、有机硅类,、矿物油类、植物油类、无机盐类、其他类(有机氟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蜡类)等。

1. 表面活性剂类

表面活性剂主要成分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其中作为桶混助剂使用较多的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脂肪醇类、脂肪胺乙氧基化类、或/和脂肪酸和酯类的混合物,也可是聚氧乙烯脂肪醇类加极少量有机硅类(活性物含量一般大于80%,用量为喷液量的0.1%0.5%)。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非电介质,在普通盐存在下,在化学上是不活泼的,所以它们与大多数除草剂混合仍保持化学惰性。国内常见使用的商品化助剂品种有YZ-901、YZ-905、AA-921、885、旱喷宝、省钱灵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助于降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使药剂得到更好润湿、展布、渗透、吸收等作用,提高药效,也可起着减少雾滴漂移、流失和溶解非极性物质的功能。

使用表面活性剂相比于其他类桶混助剂的缺点是,当使用在湿度低于65%或气温大于28℃干旱条件下,会失去作用。它与农作物没有亲和性,但可溶解农作物的角质层和细胞膜,与触杀性除草剂混用会加重药害,甚至死亡,故安全性略差。

2. 有机硅类

有机硅类主要指成份为聚醚改性的三硅氧烷、四硅氧烷和多硅氧烷的化合物,一般以三硅氧烷的性能最好。可降低药剂的表面张力,如三硅氧烷(Silwet L-77)的表面张力为21.6mN/m,其最大的铺展面积可达172mm2,可以使药剂在易润湿和难润湿叶片上得到完全铺展和覆盖。有机硅类桶混助剂主要在除草剂(草甘膦中使用最多)、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中使用。一般在pH值中性范围内使用有效,如在药剂pH值<6或>8使用,会迅速降解失去作用,故施用范围较窄。

3. 矿物油类

矿物油在农业上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1865年,就有未经乳化的煤油开始被用于控制柑橘上的介壳虫;在园艺上被应用于休眠喷药上也有很久历史,随后矿物油在农业上被用来防治农作物、果树和花卉上的病虫草害,并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矿物油类使用的类别有石蜡油、机油、柴油、煤油等,一般需加入乳化剂形成乳液,商品化产品含油量在95%98%,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2%。矿物油主要在除草剂和杀虫剂应用较多,起着促进药剂在植物叶面和虫体表面蜡质层渗透和吸收作用;也能够堵塞害虫气门,使害虫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随着人们对使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重视,也迫使人们需要使用低毒和对环境友好的矿物油产品。

目前大部分国家规定含量高于92%非磺化物农用矿物油可以在作物上安全使用,而含量低于92%的非磺化物,则极易对植物幼嫩部位产生急性药害。在国内,北京广源益农公司的GY-T12系矿物油类助剂,用作杀虫剂的增效剂,能增强雾滴附着牢度,提高药液润湿、渗透性,使药剂能更快进入靶标,起到杀灭作用。

此外,使用矿物油作桶混助剂也有不足之处,表现为对某些作物选择性差,且使用条件较苛刻,通常湿度最好>65%,否则容易出现药害。

4. 植物油类

植物油类使用的有大豆油、菜杍油、玉米油、亚麻油、改性植物油(甲基化植物油等)、再生资源(如地沟油、生物柴油、酯化植物油)等。商品化产品含80%85%植物油和1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植物油类桶混助剂时,其特点是对植物有亲和力,增加了药剂的粘附性,减少了药剂的挥发和漂移损失,安全性好,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抗逆性好,无论干旱、低温效果都显著,不易出现药害;适用条件宽,发挥作用不受pH条件限制,对湿度和温度也无特别要求。虽然在降低表面张力方面不如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硅类的桶混助剂,但其最终防治效果有时明显要好于此两种助剂,因此,其在除草剂和杀虫剂中应用更为广泛。

在国内应用较多的植物油类商品化品种有澳大利亚VictorianChemical公司的Hasten(黑森),其组成为乙基和甲基化菜籽油含量>6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30%,闪点>150℃,比重0.9;澳大利亚Organic cropprotectants公司的Synertrol(信得宝),其组成为可乳化植物油850g/l,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闪点>150℃,比重0.92);美国AGSCCO公司的Quard 7(快得7)。国内使用较多的有黑龙江省科里特生化技术研究所的“佰笔宝”和北京广源益农公司的GY-Tmax甲基化植物油桶混助剂,比重为0.850.95,pH79,表面张力 31.32mN/m等。

5. 无机盐类

在除草剂施用中,往往离不开水,人们应用的水中常溶有许多物质,如钙、镁、铁和钠等离子,特别是地下水中含有更多钙和镁等阳离子。水中的钙和镁等金属离子含量决定了水的硬度,所用水的物化特性对许多除草剂防效有着很大影响。

无机盐类助剂的功能是促进除草剂吸收和解除Ca、Mg、Fe等金属离子对除草剂的拮抗作用。无机盐类使用的成分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重过磷酸钙等,此类盐类可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植物油类混合使用,对触杀型或内吸性除草剂增效作用明显,添加量一般为喷液量的0.12%0.5%。

Hall等人介绍在草甘膦溶液中加入硫酸钠后,可提升草甘膦对叶片的渗入量,从而提高药效。此外,有文献报道,铵离子可帮助除草剂透过植物表皮,有利于杂草叶片对除草剂的吸收,如提高灭草松渗入偃麦草的量,从而增加效果。

通常,无机盐类使用在湿度低于<65%,温度>28℃时一般无明显增效作用,且安全性差。

6. 其他类

(1) 有机氟表面活性剂。由于氟原子半径小,又具有极大的电负性,从而增加了氟与碳的亲合力,使其更具疏水性,也具有拒油性,表现出更多(碳氢表面活性剂所不具备)的优异特性。不仅具有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能力,有的有机氟表面活性剂品种还可以降低油(有机溶剂)的表面张力。因此,加入有机氟表面活性剂量较低且见效快。

由于有机氟表面活性剂中氟-碳键有较高的键能(116千卡/克分子),比碳-氢键能大很多,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因而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它可应用在碳氢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所无法使用的场所,即使农药在pH值<5或pH值>9条件下,有机氟表面活性剂仍可使用,也不会失去原有的性能。

有机氟表面活性剂与其他普通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时,不但可较大降低原有常规碳氢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还可以使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效果更好(见应用例)。

如有机氟助剂“增效王”是在有机硅助剂大面积应用后,开发的新型增效助剂(国内河北农业大学刘观兴教授研发和焦作市开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渗透力,且使用更安全,不会产生药害。还具有其他助剂所没有的消除抗性作用,像一般药剂难以防治的钻蛀性害虫和病害等(已经产生抗性),使用有机氟助剂就能够得到防治。

(2) 高分子聚合物化合物。如平均分子量在20000100000之间的PVA(聚乙稀醇),可作为桶混助剂应用,因具有低的表面活性和易粘性质,但又不增加体积粘度,是一种很有效的喷雾沉积剂。

(3) 聚乙二醇1500。作为桶混助剂使用,能延长除草剂液滴的变干速度。因其有吸湿性把药剂的活性成分包含在内,使药剂吸收可以维持更长有效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吸收率和提高药效。

(4) 蜡-水分散混合物。通过桶混加入,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约13μm厚的蜡膜,将农药活性成分粘到靶标上,从而提高药剂耐雨水冲刷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药剂的挥发,减轻其对植物的毒性,并使药剂缓慢释放,有利于吸收。


桶混助剂的功效

1. 改善雾滴性能,降低飘移

在农药药剂喷雾过程中,因农药液滴水分或溶剂的蒸发会造成液滴尺寸变小现象,这不仅影响到药剂在植物上的沉积量,而且也会增加药剂液滴的飘移,使液滴容易进入环境,对人、动物和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喷雾过程中产生的液滴直径的大小对飘移的风险和药液应用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此被认为是影响飘移的最重要的因素。喷雾液滴的大小以液滴的直径微米(μm)来表示,当液滴的大小为100μm左右时,应当关注喷雾飘移这个问题。液滴的直径小于100μm时易发生飘移,大于100μm时发生飘移的风险就不高。

一般解决的方法是尽量通过改善农业施药机具和施药技术,例如使用细雾的静电喷雾,可以产生50μm的带电细雾,从而降低飘移作用;而且在植物叶面上可形成无数分散的小雾滴,又不会产生连成片的药液层,从而也避免了药剂从叶面流失问题,以此达到增加(到达)靶标农药量的目的。

此外,可添加防飘移桶混助剂,可使液滴增大,减少小液滴的形成,起到改善雾滴性能、降低飘移作用。例如使用一种有效成分为十八碳羧酸胺的抑制剂,加入到药剂中使雾滴表面形成单分子(膜)层,起到阻止水分蒸发作用。这种雾滴在空气中降落7m仍能保持原有雾滴尺寸,从而避免飘移现象的发生。除去十八碳羧酸胺具有形成单分子膜的能力外,其他如烷基醇酰胺、乙二醇二十二烷基醚、羟乙烯基高级脂肪醇和奇、偶碳混合醇与脂肪醇聚氧乙烯(1.8)醚(75/25)的复配物等都能形成单分子膜,也可作为桶混助剂进行应用。

索尔维(原罗地亚)公司科研人员针对桶混助剂相关使用条件情况(如温度、湿度、地形和空气对流等因素,土壤、草、叶片基质(绒毛或蜡质)和叶片长势方向,喷雾成分、配方、液滴大小和挥发,以及设备应用,喷雾类型、大小和压力以及喷雾高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数据表明,在喷雾过程中如果没有添加桶混助剂,雾滴传递到靶标以及雾滴碰撞沉积后的过程之间,会发生雾滴飘移、挥发和弹跳,使药剂活性物质损失50%以上(其中液滴飘移损失35%、挥发损失15%、弹跳损失10%),从而影响最佳药效的发挥。这损失的50%正是该公司桶混助剂研发的着力点。

例如针对雾滴大小问题,他们通过一次次试验比对,得出雾滴粒径不能小于150μm时的效果最好。该公司在1996年首次选用天然瓜尔胶改性聚合物作为抗飘移助剂,并成功推出粉末和颗粒产品,每隔几年就会有新一代的瓜尔胶类配方的新品推出。目前已开发了6个系列的瓜尔胶抗飘移和增效合一的桶混助剂产品。例如第一款是美国EPA批准登记的麦草畏系列抗飘移产品Starguar Control,已应用于北美1千万公顷农田;南美也于2021年在巴西推广使用。另一种便是瓜尔胶油类乳液抗飘移产品AgRho Ultimate,在对雾滴大小、滞留、弹跳等抗飘移和表面黏附技术上方面也获得新的突破。最早在2007年开始推广用于转基因大豆的除草剂农达(草甘膦制剂),在美国的应用已超过3千万公顷,是美国农民受欢迎的品牌产品之一。

国外亨斯曼公司目前开发的亲脂性表面活性剂TERMIX 5920是一种低HLB脂肪醇聚醚,不溶于水,在水中能分散自发形成乳液,可降低细微液滴比例,并使粒径分布变窄,可桶混添加使用。而另一种TERMIX 5910为一种复配型桶混增效剂,是新型的防飘移助剂,具有黏附、铺展、促渗、耐雨水冲刷和保湿功能以及抑泡、消泡性能,与其他增效助剂有良好的兼容性,同时还可调节水质和pH值。在实验室对防飘移助剂进行测评,用SYMPATEC HELOS/KF激光衍射粒度分布仪测定了添加TERMIX防飘移助剂的草甘膦制剂喷雾雾化粒径分布,结果显示可使易飘移小粒径液滴减少40%~50%。显著提高Dv 10粒径,对Dv 90粒径影响有限,能有效地抑制细微液滴的形成,收缩了喷雾液滴粒径的分布范围。

再如,麦草畏使用的主要问题是它有向未受保护的农场和森林漂流的趋势。自从抗麦草畏种子首次出售的4年多以来,它破坏了数百万英亩的农田。巴斯夫和拜耳公司希望通过使用新助剂,促使麦草畏除草剂在美国重新获得批准继续留在市场上使用。其中,巴斯夫公司的助剂名称为Sentris,用来配制其麦草畏除草剂Engenia;拜耳公司尚未宣布其助剂名称,它将与拜耳公司麦草畏的XtendiMax配制使用。据棉花种植者说,这些助剂的作用是减少麦草畏在喷晒时的气泡数量;一家研究助剂的公司说,该产品可以减少大约60%的飘移。

另有一部分油类品种,如乳化的矿物油和植物油,或改性植物油自乳化油等,其产生的乳液可有效抑制喷雾雾化过程中微小液滴的形成作用。

2. 降低药剂表面张力,改善植物表面的润湿

自然界植物种类很多,表面结构各不相同,植物的亲水和疏水性也不同。依据水溶液对植物叶片润湿的难易程度,通常可把植物分为易润湿和难润湿(叶表面具有疏水的蜡质层)的两种类型。在农药药剂正常喷雾条件下,药剂过大的表面张力,不易使植物被湿润,还会导致药剂大量流失;而当表面张力太低时,因药剂接触角过大,润湿展布能力太强,也会造成易使药剂从叶面边缘上滴落现象,这二种情况都会降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植物临界表面张力(CST)在农药应用中是一个重要参数,当喷雾药剂的表面张力小于某种植物临界表面张力时,在该植物表面上药液可以被润湿和展布而易黏附,大于此值的药剂则不能完全在该植物表面上润湿和展布而易流失。由于各种植物的表面结构和形状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植物临界表面张力的数值也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1示出了部分植物的临界表面张力数值。

从表1可见,甘蓝、水稻、小麦、雀麦、牛筋草、看麦娘有较小临界表面张力数值,它们属于难润湿植物;黄瓜和棉花临界表面张力数值较大,属于易被药剂润湿的植物;而水花生、豇豆、刺笕、茄子、辣椒、丝瓜、玉米、裂叶牵牛则处于两者中间状态。

某一个农药剂型产品登记用于多种农作物的(病或虫或草害)的防治,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既不适合疏水型植物,也不适合亲水型植物上使用。此时必须通过农药使用技术进行调控,在亲水型植物上,若施用的药剂表面张力数值已小于靶标植物临界表面张力时则易于润湿和展布,无需加入桶混助剂,可以通过控制药液用量和靶标植物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来减少农药的流失。在疏水型植物上,施用的药剂表面张力数值大于靶标植物临界表面张力时就不易润湿和展布,此时可添加合适和有效的桶混助剂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其小于靶标植物临界表面张力,以此来改善靶标植物的润湿和展着能力,从而减少药剂的流失,提升有效成分的药效。表2示出部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数值(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

例如对有蜡质层的难润湿植物类型,当使用药剂的表面张力或接触角较大时,药剂就难于润湿和粘附叶面,从而限制了药剂的药效发挥。这时,添加合适的桶混助剂可使药效得以发挥。表3示出了精喹乳油添加桶混助剂后对难润湿杂草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和药效的变化。

从表3可见,5%精喹禾灵EC(1000倍)在处理马唐和牛筋草时,不加桶混助剂(ABS),其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较大,药效低。当加入桶混助剂(ABS)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均随桶混助剂用量增加而降低,致药效获得大幅提高。

再如,曹坳程等经大田药效试验发现,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这两种除草剂在低浓度可以抑制紫茎泽兰开花效果,而高浓度对紫茎泽兰就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刘晓燕等通过添加机油乳油,分别测定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药液的表面张力,分别可由80mN/m左右明显降低到37%左右和从90mN/m左右明显降低到40mN/m左右,从而改善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药液对紫茎泽兰叶面润湿性,并探索合理的添加浓度,以提高除草防效和降低除草剂用量,减少除草剂的残留量和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在陈文明等人员研制25%吡蚜酮悬浮剂使用油类助剂可以显著降低药剂表面张力。结果示于表4。

从表4可见,在相同用量下不同的油类降低表面张力能力有所不同,其中以油酸甲酯降低最多。

在添加12%油酸甲酯桶混助剂的25%吡蚜酮SC产品进行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添加12%油酸甲酯桶混助剂的25%吡蚜酮SC产品对褐飞虱的防效都比25%吡蚜酮SC配方要高;而且随着用药量增加,防效也增加。

3. 改进药液的展布(或覆盖)

展布是指给定的喷雾液滴增加在靶标上覆盖面积的一种性质。为了使润湿的药剂更有利吸收,增加药剂的展布和覆盖是十分必要的。

通常植物的叶表面都有一个低于35mN/m的临界表面张力(CST)。因此,具有一个高于35mN/m的表面活性剂的药剂,在任何叶面上都不可能很好地展布;而具有一个低于CST的表面活性剂药剂,在叶面上也不能确保完全展布。

一般使用表面活性剂其展布(或覆盖)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大都展布面积是有限的(有机硅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除外),表6示出了某些代表性表面活性剂的铺展能力。

从表6可见,使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都能降低表面张力,但并非降低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都有很大的展布性。如氟碳表面活性剂其表面张力可达到16.5mN/m,降低表面张力能力甚至超过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但其铺展面积却很小。常规的表面活性剂例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等所提供的表面张力一般在3040mN/m范围内,对难润湿植物叶面上只能大致改善展布性能,很少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中仅有三硅氧烷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铺展面积最大(达172mm2),可以提供易润湿和难润湿叶面上的完全覆盖,普遍认为它是最好的展着剂。表面活性剂的展着性能也与浓度有关,大多数的使用比例,表面活性剂用量应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之上。但是,考虑到喷雾滴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在难润湿的蜡质表面上,为了有效展布的需要,表面张力一般应在2530mN/m之间是合适的,这数值也类似于需要最佳雾滴的滞留值。

使用油类桶混助剂也可增加某些植物种类液滴的展布,但是它们不如应用在表面含蜡质层植物上效果更好。它们的展布性能也依赖于所用油类桶混助剂的黏度和乳化剂用量。

4. 增加药液的滞留(或沉积)量

增加植物叶面上喷雾液滞留量的过程是通过许多物理-化学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来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与雾滴的数量、大小、速度、表面张力、粘弹性、蒸发、飘移和靶标冠层的结构有关的。研究表明,添加桶混助剂后,农药雾滴更容易在杂草叶片滞留,增加沉积量,促进吸收,减少损失,从而提高药效。

研究表明,对易润湿植物如甜菜和田间豆类的靶标,桶混助剂的加入与单独用水对比时,一般来说很少影响滞留;而大体上只会增加难润湿植物如含油种子和谷物类的沉积量。还有资料研究表明,如药液表面张力降低过小,虽可增加了在难润湿叶片如豌豆和大麦上的沉积量,可是却也减少了在向日葵和油菜上的沉积量。

对大多数表面活性剂(因具有表面-活性性质)用作桶混助剂使用,将会增加难润湿叶面上的喷雾沉积量,促进吸收从而提高药效。这些可以利用荧光示踪物或标记的颜料来检验和证实。因此,依据不同表面活性剂成分,它们的相对效率是不一样的,而且直接与加入的喷雾液量也是有关的。为了得到最大的影响,加入的浓度必须超过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且与喷雾溶液的平衡表面张力无关。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虽有极佳的展布性,但是也有负面影响,过量的加入,除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否则也会因喷雾液流失,将会导致降低喷雾液的滞留量。

使用油类桶混助剂也可较大地增加叶片上的滞留量,例如使用甲基化植物油于磺草酮药液可使甲基红在反枝苋叶片上的滞留量增加62.7%,远胜于用机油乳剂(精制矿物油)和885表面活性剂助剂(滞留量分别只增加4.95%和13.2%)。

此外,高分子聚合物,如平均分子量在20000100000之间的PVA(聚乙稀醇),因具有低的表面-活性和易粘性质,但又不增加体积粘度,是一种很有效的喷雾沉积剂,也可用作桶混助剂使用,可较大增加叶片上的滞留量。因此,有时使用它胜于用10EO壬基酚和15EO牛脂胺的常用表面活性剂在草甘膦中得以使用。

编辑人员:王海晨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