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农药出口路在何方?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去全球化声音叫嚣不绝,这对于我国农药出口势必带来挑战......
2022年年初,围绕我国农药出口引来众议,有关忧虑农药出口话题不少。作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在2022年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下,农药出口能否持续增长也是大家疑虑的地方。就1-9月份我国农药出口来看,出口总量同比增长16.15%达到221.87万吨,让去年年初的担忧烟消云散。未来我国农药出口形势如何,又将走向何方?
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及农药出口情况
当前我国的外贸形势怎么样?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重回两位数区间,强劲出口增速超出了绝大部分人预期。当前,美英叫嚣的“去全球化”、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贸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未来,全球经贸环境风云变幻,俄乌争端随着美国与欧洲的拱火而加剧,在经济制裁与反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形成利空……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外贸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2022年我国农药出口形势良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农药出口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思潮对我国农药出口影响不可小觑。
第一,看数字,增中有忧。
我国农药出口情况如何,数字最客观,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揭示矛盾、说明问题。一方面,从量来看,海关统计显示,2022年1-9月份我国农药出口量为221.87万吨,同比增长16.15%。虽然农药出口整体同比增长,但各个月度并不均衡。当前,全球农业受俄乌冲突影响较大,在制裁与反制下,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日益加剧,世界农业遭受打击,经济恶化速度加快,农业从业者信心在下降;此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大行其道,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仍存在下行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药出口势必受到影响。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农药生产国,一半以上产品依赖出口,在当前世界前景未明,出口不确定的形势下,中国农药未来出口的压力会很大。
第二,看结构,仍待改善。
出口农药的类型、品类、品种等结构的优劣,是我国农药出口质量好转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出口农药类型来看,2022年1-9月份基本上以原药为主,制剂出口还是赶不上原药出口,想平分秋色还是有难度。回顾历史,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农药原药的出口额占比从63.2%下降到56.3%,农药制剂的出口额占比则从36.8%上升到43.7%;2018年至今,原药出口额占比又逐步增加,超过60%,制剂出口额占比则呈现缩小态势,原药为主、制剂为辅的出口格局至今没有打破。2022年,除草剂、杀虫剂一马当先,领涨我国农药出口,成为品类涨幅的佼佼者。尽管2022年以来我国农药的出口看好,但出口结构仍待改善。
第三,看质量,安全向绿。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新型环保剂型出口不断增长,这已成为推动我国农药出口贸易增长的一大力量。2022年出口靠前的农药剂型基本上是新型环保剂型(前十位剂型排序为水剂、乳油、母药、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粉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片剂等),这些剂型出口增长、占比均优于传统剂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从发展趋势看,新型环保剂型取代传统剂型指日可待。近年来绿色农药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成为促进我国农药出口的重要品种。
第四,看市场,变化万千。
从市场的区域分布看,近几年来我国农药出口的最大市场是亚洲市场;其次是拉丁美洲,在南美洲我国农药出口同比增长;北美洲是我国农药出口第三大市场;第四大市场即欧洲,1-7月份我国农药出口欧洲同比增长40%;第五大市场在非洲。就出口国家来看,我国农药对美国、英国出口降幅30%以上,这两个区域市场原来是我国农药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巴西仍然是主要出口地,欧盟各国、巴西、阿根廷、越南、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尼日利亚等也仍是我国农药的出口目的国。2022年,亚洲市场仍然是我国农药出口第一大市场,印度、泰国、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需求有所增加,拉美也一直保持我国第二大农药出口市场,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农药出口市场。从国别看,原我国农药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出口额下降30%以上;而巴西出口涨幅较高,成为我国第二大农药出口国;出口到阿根廷的农药总额涨幅次之。
当前世界农药市场发展的新变化
变化一:全球分工协作难度加大,国内外农药市场仍然加速融合。
现阶段,“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跨国农药集团在当前单边主义霸权欺凌引向去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的步伐明显放慢,全球分工协作难度加大。再加之近年来国外疫情控制不力的影响,国际农药市场销售增长缓慢,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已趋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寻找出路,一些跨国企业不顾去全球化的禁令而义无反顾地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中国高度的开放和巨大的生产便利已成为大公司的落脚点,目前世界前十大农药公司已有8家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全球农药生产向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良好,在国际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未来的出口增长潜力仍很大。中国的许多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在农药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国内需要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因此,去全球化的叫嚣仍然挡不住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
变化二:世界农药发展的趋势是高选择性、高安全性的新型农药,且渐成为主流,但新品种开发上市速度减缓,难度加大。
逆全球化思潮也加剧了技术封锁,这样只会阻挡科技进步。近年来,由于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农药研究开发费用激增,农药新品种问世的步子放慢,再加上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世界农药销售额增长缓慢。目前,世界农药产品总的发展趋势是开发高活性、高安全性、高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化合物,一个新品种从化合物的合成到商品化需要筛选10万~13万种化合物,花费10年以上时间,耗资2亿美元以上。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将受到影响,因此,农药新品种开发和上市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变化三:“双碳”目标与政策倒逼农药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化已成主流趋势,降碳节能减排的生物技术倍受追捧,世界农药受基因工程的影响不可低估。
当前,“双碳”目标与政策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发展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主流,而发展绿色农业的前提必须是发展绿色农药。目前,开发、研制和推广绿色农药已是世界各国农业努力的重点。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又加上化学新农药的创制难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大,人们对化学农药的生产、使用要求也越来越严,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已得到国内外农药行业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发生物农药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1990年代以来,已经有数十种转基因作物取得了登记,一批抗虫和耐除草剂作物进入产业化。尽管目前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还有各种争议,但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仍然在增加,农业生物技术市场规模还在不断增长,未来农药受基因工程的影响不可低估。
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农药出口的建议
建议一:看形势,静观其变,变中求稳,以稳求进,积极扩大农药出口。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对下一步的内外部形势发展,有几个“不确定”: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的趋势还在延续,全球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的结束时间以及结果尚不确定,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度广度尚不确定,内外因素交织的影响更加不确定。尽管处于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的我国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仍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保持稳定增长仍具有力支撑,特别是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基本面、政策面都将支持我国外贸发展。目前多国工业生产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结合经验判断,海外生产修复大概率会持续整个下半年,这奠定了未来中国出口的韧性,2022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出口同比预计分别为12.6%、10%和5.1%,全年出口增长同比为10.5%。预计2022年下半年我国进出口都将继续回升,四季度表现会相对积极,但是回升的幅度不可能很大。
对此,出口企业应着力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有关部门应继续为企业出口营造良好的环境。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政策的实施,国内农药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农药出口是消化国内农药过剩的重要通道,预计2022年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将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对于农药出口来说,疫情冲击、逆全球化、俄乌冲突、中美贸易争端、极端气候等因素给农药出口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双碳”目标政策下我国农药企业还面临着严苛的“环保+安监”压力,需要做好应对准备。总之,2022年农药出口乐观中仍有不确定性,保持出口稳定将更加重要。针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我们更要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逆全球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综合分析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结合国内宏观调控需要,积极研究对策,努力扩大农药出口。当然,国家有关部门要解决影响农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调整增值税税率、加快出口退税等),持续优化农药进出口贸易环境。
建议二:看大势,有取有舍,顺势而为,培育竞争新优势,切实提高农药出口竞争力。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培育竞争新优势。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说,必须适应国际农药发展大势,积极参加FA0/WHO农药管理联席会议(JMPM)、FAO/WHO农药质量标准联席会议(JMPS)、FAO/WHO农药残留标准联席会议(JMPR)等国际会议,了解国际农药的一些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农药标准管理互动,提高我国农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农药企业自身来说,也必然要顺应国际农药发展大势,主动冲破逆全球化的干扰,适应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鼓励产学研融联合,积极开拓创新,研发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品种,引进高技术农药产品,吸收先进技术、标准、管理经验,大力推动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创建民族品牌,增强我国农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药工业由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向专业化、高起点、大批量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的竞争实力;此外在我国农药企业间培养出团体合作精神,优势互补,形成一支集中对外的高效率团队,联合生产、联合建立境外农药销售网络、联合提供售后服务网络、联合创建农药品牌,提升我国农药企业和农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抵御逆全球化思潮带来的风险。对于农药出口企业来说,应该看大势,顺势而为,通过各种途径和努力消化成本上升压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定价话语权,特别是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防范汇率风险等方面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有实力的农药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并购和重组,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型。
建议三:重策略,调整结构,有保有压,促进市场多元化,努力提高农药出口水平。
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要继续坚持拥抱全球市场,稳定扩大农药出口。近年来,世界农药市场结构大致是这样,以2017年为例,当年除草剂仍为全球最大产品类型,其销售额为23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42.9%;杀菌剂的销售额为154.87亿美元,同比下降0.7%,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28.6%;杀虫剂的销售额为135.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24.9%。2017年全球作物保护类农药的市场规模为542.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后,同比下降0.5%;非作物保护农药的销售规模为73.11亿美元,较上年有显著的提升。2018年以来,从数据上有所变化,但结构没有大的改变。中国农药出口基本覆盖了全球农药市场,涉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中国出口农药金额达67.60亿美元,同比增长20.4%;2018年我国农药出口金额达到8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1%;2019年我国农药出口金额102.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67%;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金额1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2%;2021年我国农药进出口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34%。尽管我国农药出口形势一直看好,但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下的大背景下,还是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长期以来,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但时过境迁,2022年1-9月我国农药对美国、英国出口降幅30%以上,农药进出口企业不要存在任何幻想,不能光盯着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应积极开展国际多边合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的外贸增长点,深化我国农药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巴基斯坦、菲律宾、柬埔寨、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出口力度,稳定农药出口增速,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提高开拓市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逆全球化的影响,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市场,不遗余力开拓新兴市场,对原关税壁垒较高、潜在市场容量大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力量重点突破。如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或代表处,取得境外农药登记证3000多个,积极面向全球客户提供植物保护产品和服务。要针对逆全球化下诸多贸易争端研究预案,及时应对,化解风险。2023年我国农药出口将仍然身受逆全球化的影响,加上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原药(包括母液)为主,而原药作为农药加工的原材料,缺乏自有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在农药国际贸易当中,中国农药企业目前仍然从事的是“买与卖”的简单国际贸易,而没有形成与世界农药生产大国地位相称的整体品牌形象。因此,加大农药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深入研究国外农药登记制度,加快农药出口知名品牌的打造以及培养国际销售人才队伍,完善农药售后服务体系,是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提高我国农药出口效益的重要途径。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中国贸促会以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公开发布的历年数据。)
(本文刊登于《农药市场信息》杂志2023年第1期农药论坛,欲知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下方电子书链接查看。)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