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葡萄用药短缺,近期登记低迷!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亟待开发

发布时间:2022-5-11 10:23:26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杂志第6、7期 作者:郑庆伟、张爽、王学顺、孙宇、王鹏飞

葡萄(Vitis vinifera L.),葡萄科葡萄属多年生落叶藤木果树,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种类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史,为我国第五大水果,中国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就我国葡萄的整体生产而言,种植面积稳中略降,2019年种植面积为72.62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与2000年的22.32万公顷相比,增加了50.30万公顷,增幅225.3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4%,而总产量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270.80万吨增长为2019年的1419.54万吨,居世界首位,增幅424.2%,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1%。

由于我国葡萄种植区生态位广,生长期恰逢霜冻、冰雹及梅雨等恶劣天气,加之期间各种杂草、害虫、病原物等频繁活动,致使葡萄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防治成本普遍加重,对葡萄产业构成威胁,影响了葡萄产量和品质。为此,本文就我国葡萄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葡萄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我国葡萄使用农药登记情况

我国对农药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通过对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统计,截至2021年11月8日,我国在葡萄上登记的有效期内的已允许使用农药产品共计813个,约比柑橘上登记的农药产品少70%,但远多于梨、桃、樱桃、李子、杏、香蕉、芒果、枇杷、荔枝、龙眼、石榴、枣、柿、猕猴桃、核桃等其他主要果树上登记的农药产品。经统计,813个登记产品包括472个单制剂和341个混配制剂。其中,杀菌剂产品669个(含杀螨剂/杀菌剂),占登记总数的82.28%;杀虫剂产品4个,占登记总数0.005%;除草剂5个,占登记总数的0.006%;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135个,占登记总数的16.6%(见图2)。

1. 葡萄生产上使用杀菌剂登记情况

在登记的669个葡萄用杀菌剂中,有单剂368个、混配制剂301个。其中以葡萄霜霉病(见表2)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390个;葡萄灰霉病(见表3)次之,有102个;其余为葡萄白腐病(见表4)86个、葡萄白粉病(见表5)81个、葡萄黑痘病(见表6)68个、葡萄炭疽病28个、葡萄斑点病1个。

其中:有的嘧菌酯、代森锰锌的生产企业在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上进行了登记,大部分百菌清的生产企业在葡萄白粉病、黑痘病上进行了登记,个别啶氧菌酯生产企业在葡萄黑痘病、霜霉病上进行了登记,烯唑醇生产企业在葡萄黑痘病、炭疽病上进行了登记,个别唑醚·啶酰菌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有的唑醚·代森联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霜霉病上进行了登记,个别的戊唑·嘧菌酯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炭疽病上进行了登记,个别克菌·戊唑醇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霜霉病、炭疽病上进行了登记,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双胍·吡唑酯生产企业在葡萄白粉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井冈霉素生产企业在葡萄斑点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唑醚·氟酰胺生产企业在葡萄白粉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井冈·嘧菌酯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黑痘病、霜霉病上进行了登记,氟吡菌酰胺·嘧霉胺生产企业在葡萄黑痘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氟菌·肟菌酯生产企业在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灰霉病上进行了登记。另外,个别的苦参碱生产企业同时在葡萄霜霉病、蚜虫上进行了登记。

葡萄上登记的669个杀菌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有84种,其中单剂65种、复配剂19种。而复配剂中只有唑嘧菌胺、甲霜灵、氟唑菌酰胺、霜霉威盐酸盐、噁唑菌酮、精甲霜灵、氟醚菌酰胺、氟吡菌胺、精甲霜灵、壬菌铜、二氰蒽醌、多菌灵、缬霉威、氟吡菌酰胺、氟吗啉、氟唑菌酰羟胺、春雷霉素、缬菌胺、烯肟菌酯等几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葡萄上登记。登记的杀菌剂单剂集中在12种有效成分(见表7),占葡萄园杀菌剂单剂登记总量的67.66%。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烯酰吗啉、嘧菌酯,各有48个登记产品,其他为代森锰锌37个,福美双20个,啶酰菌胺18个,氰霜唑17个,腐霉利、己唑醇各12个,百菌清11个,苯醚甲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各9个,嘧菌环胺8个,波尔多液、松脂酸铜、氟硅唑各7个,戊菌唑、异菌脲各6个,丙森锌、苯醚甲环唑各5个,苦参碱、霜脲氰各4个,嘧霉胺、戊唑醇、咯菌腈、氢氧化铜、咪鲜胺、抑霉唑各3个,啶氧菌酯、氧化亚铜、哈茨木霉菌、肟菌酯、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蛇床子素、王铜、氟环唑、大黄素甲醚、石硫合剂、双炔酰菌胺各2个,亚胺唑、烯唑醇、克菌丹、硫酸铜钙、喹啉铜、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醚菌酯、井冈霉素、丁子香酚、氟菌唑、木霉菌、硫磺、腈菌唑、丙硫唑、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吡噻菌胺、噻菌灵、氟噻唑吡乙酮、灭菌丹、氯氟醚菌唑、咪鲜胺锰盐、乙嘧酚磺酸酯、代森联、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和三乙膦酸铝均为1个。其中,烯酰吗啉、嘧菌酯、代森锰锌、福美双、啶酰菌胺、氰霜唑、腐霉利、己唑醇及百菌清9种杀菌剂登记产品数量占葡萄上登记杀菌剂单剂的60.59%。

登记的混剂中,多·福产品数量最多,有46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15.28%(见表8)。苯甲·吡唑酯、唑醚·啶酰菌的登记数量次之,各有16个。烯酰·氰霜唑、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和烯酰·吡唑酯的登记数量均超过10个,唑醚·氰霜唑、嘧环·咯菌腈、百·福、苯甲·嘧菌酯、烯酰·嘧菌酯、噁酮·氰霜唑、啶酰·咯菌腈、戊唑·嘧菌酯、烯酰·霜脲氰、烯酰·唑嘧菌、氰霜·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嘧环·啶酰菌、克菌·戊唑醇、霜脲·氰霜唑、霜脲·嘧菌酯、硅唑·咪鲜胺和精甲霜·锰锌的登记数量也都超过了3个。近60%的混剂组合为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啶酰菌胺、代森联、精甲霜灵、氰霜唑、噁唑菌酮、氟吡菌胺、苯醚甲环唑、霜脲氰、氟醚菌酰胺、氟唑菌酰胺、丙森锌、壬菌铜、氨基寡糖素、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氯氟醚菌唑、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戊菌唑、乙嘧酚磺酸酯、醚菌酯和嘧菌环胺等23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混剂中含吡唑醚菌酯产品有92个,其次为含烯酰吗啉的产品43个。

2. 葡萄生产上使用杀虫剂登记情况

葡萄上登记的杀虫剂共4个,均为单剂,其中防治对象介壳虫、绿盲蝽、蚜虫和盲蝽象登记的杀虫剂产品数量均为1个。杀虫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有4种,分别为噻虫嗪、苦皮藤素、苦参碱和氟啶虫胺腈。

总之,4个杀虫剂产品仅对介壳虫、蚜虫、绿盲蝽和盲蝽蟓等4种害虫的防治进行了登记,与葡萄园常见的近200种害虫相比,其登记的使用农药少之又少。

3. 葡萄生产上使用除草剂登记情况

据统计,在葡萄上登记的除草剂有5个,均为单剂,其在葡萄园杂草、一年生杂草上进行了登记。

葡萄上登记的5个除草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仅有2种。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莠去津,有3个登记产品,其他为草铵膦2个,其中莠去津登记产品数量占葡萄上登记除草剂的60%(见表9)。

4. 葡萄生产上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情况

葡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品种登记数量情况(见表10),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科学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仅体现在能够葡萄枝条扦插前提高成活率(一般在3月中旬)、绒球期(萌芽、芽膨大似球、尚未见绿色时)促进生长(约3月)、葡萄第一批花盛花期及谢花后(生理落果后)提高座果率(约5月上中旬至6月)、花后一周处理果穗增产或无核(约5月末)、葡萄幼果膨大期促进果实生长(约6月中下旬)、葡萄转色初期促进着色(约7月中下旬)及采收后保鲜等方面,在葡萄栽培管理的其他方面也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如调节生长(有六个施药阶段,即发芽前30~45天,花序分离至花期,谢花后315天,幼果期,果穗期,果实膨大期)。鉴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调节生长、无核、着色、保鲜的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上使用需求量巨大,是葡萄使用农药登记的热点。

在登记的135个葡萄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中,有单剂95个、混剂40个。其中,以调节生长(见图3)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98个;增产(见表11)次之,有33个;其后为果实增大(见表11)22个、无核(见表11)20个、促进着葡萄上登记的135个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中,实际登记的有效成分有20种,其中单剂6类13种(见表12)、混剂7种,而混剂中只有几丁聚糖、吲哚乙酸、28-高芸苔素内酯、烯腺嘌呤、羟烯腺嘌呤、24-表芸苔素内酯和22、23、24-表芸苔素内酯7种有效成分未以单剂形式在葡萄上登记。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集中在5种有效成分(见表13),占葡萄植物生长调节剂单剂登记总量的88.42%。

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赤霉酸,有36个登记产品,其他为氯吡脲15个,噻苯隆14个,S-诱抗素13个,单氰胺6个,丙酰芸苔素内酯3个,14-羟基芸苔素甾醇2个,萘乙烯、吲哚丁酸、苄氨基嘌呤、芸苔素内酯、1-甲基环丙烯、二氢卟吩铁各1个,其中赤霉酸、氯吡脲、噻苯隆及S-诱抗素4种植调剂登记产品数量占葡萄上登记植调剂单剂的84.78%。

登记的混剂中,赤霉·氯吡脲的登记数量最多,有8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20%(见表14)。赤霉·噻苯隆的登记数量次之,有7个,占比为17.5%。苄氨·赤霉酸、24-表芸·赤霉酸和吲丁·萘乙酸的登记数量也都超过了2个。近67.5%的混剂组合为赤霉酸、氯吡脲、噻苯隆、苄氨基嘌呤和24-表芸苔素内酯5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复配。其中混剂中含赤霉酸产品有28个,其次为含噻苯隆的11个。

5. 登记农药产品剂型

813个登记产品中,涉及登记农药的剂型类别和所占数量如图4所示,登记数量居第一位的为悬浮剂(SC),共有263个,占葡萄用药登记总数的32.34%。其次为可湿性粉剂(WP)187个,占比为23%。其后是水分散粒剂(WG)150个、可溶液剂(SL)88个,分别占比为18.45%、10.82%。接着,水乳剂(EW)28个、水剂27个、乳油(EC)21个、微乳剂(ME)14个、可溶粉剂(SP)12个,分别占比为3.44%、3.32%、2.58%、1.72%、1.47%。再接着,结晶粉8个、可溶粒剂(SG)6个、粉剂(DP)3个、悬乳剂(SE)2个,微囊悬浮-悬浮剂(ZC)、液剂、微囊悬浮剂(CS)、可分散油悬浮剂(OD)均为1个。

通过图4可以看出,表现为低毒化、水性化、控制释放化,且能够提高生物的活性、植物耐药性以及贮藏的稳定性的环境友好农药剂型有了较大的发展,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液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等绿色环保型农药制剂已占有相当比率,但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等传统剂型基数占比仍较大,达26%。

6. 登记农药产品毒性

葡萄使用农药登记的毒性统计见图5,低毒农药品种705个,占登记农药总数的87%;微毒农药品种82个,占比10%;中等毒农药品种26个,仅占3%。近几年来,福美甲胂、福美锌、百草枯等中等毒及限制使用农药品种已全部退出葡萄使用农药登记,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品登记大幅增加,新增了大黄素甲醚、井冈霉素、蛇床子素、木霉菌、氨基寡糖素、苦皮藤素、苦参提取物、丁子香酚、多抗霉素、哈茨木霉菌、赤霉酸、S-诱抗素、几丁聚糖、啶酰菌胺及肟菌酯等高效低毒或微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且登记农药种类的新品种更加丰富。

7. 新农药登记情况

截至2021年11月8日,我国在葡萄上2015-2021年登记新农药产品共计96个(见表15),占葡萄上登记农药总数的11.8%,其中新登记杀菌剂产品81个,占登记新农药总数的84.37%;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14个,占比14.58%;杀虫剂产品1个,仅占1.04%。

表15可以看出,新农药品种当中生物农药共有15个(见表16),占首登新农药总数的15.62%,说明我国葡萄使用生物农药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登记过程中对农药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低毒农药正逐步替代高毒及有风险农药,活性高且安全的生物农药日益受到登记企业的青睐。

表15还可以看出,我国农药研究与开发实力逐步增强,正逐渐成为具有自主创新农药能力的国家之一。最近几年葡萄上国内企业登记新农药83个,占比达86.45%。2015-2021年(11月8日)葡萄上国内、国外企业首登新化学农药主要代表品种分别见表17、表18。


二、葡萄用药前景展望

1. 境内葡萄用药登记与市场,长期看好

从需求、供给层面来看,未来我国葡萄用药市场需求量、登记空间比较大。在人民群众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当下,预期未来AA级绿色葡萄、有机葡萄种植面积将不断创出新高,考虑葡萄单位面积用药增长以及高效低毒、微毒新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使用增长进程加快等因素,我国葡萄使用农药总量将会继续增长,尤其是产品用途种类(包括杀虫剂、除草剂,局部范围的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新剂型(包括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液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可分散油悬浮剂等)发展潜力巨大。

总体上看,鉴于葡萄上有害生物多发、频发、局部重发,再加之葡萄生理活动需要调控,研判境内葡萄使用农药登记呈增速上升趋势,葡萄使用登记农药总量会强劲增长,且长期看好。

2. 境外葡萄用药市场广阔,亟待开发

从全球葡萄用药来看,2020年全球仅葡萄使用杀菌剂销售额为12.05亿美元,占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1.94%。说明全球葡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葡萄使用农药有需求或长期看好。中国农药企业应顺势而为,抢抓机遇,谋划营销战略,实现葡萄使用农药较大数量出口是今后中国农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另外,从全球葡萄营销区域来看,盛产葡萄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美国、伊朗、阿根廷、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可成为农药出口目标国。当前已在境外发展的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兴农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江阴苏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农药企业,在稳定现有农药出口市场的同时,应争取在全球葡萄使用农药市场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葡萄上登记农药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1. 存在葡萄用药短缺,近期登记低迷状态

经统计,2003-2021年(11月8日),葡萄使用农药产品登记数量由66个增长至813个,增长11倍,19年复合增长率为14.12%,特别是2018年以来葡萄上农药登记产品数量仅有139个,占葡萄用农药总数的17.09%,年均登记数量为46个(见图6)。

目前,葡萄用药登记以杀菌剂为主,占葡萄上登记农药总数的82.28%,登记的产品防治对象主要集中在葡萄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白粉病、黑痘病和炭疽病等主要病害,其他病害存在可用农药少和无药可用的问题;现有葡萄上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成分与葡萄生理活动调控需要还有差距,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主要用于提高成活率、调节生长、提高座果率、果实增大、无核、促进着色和提高产量。

葡萄保鲜上登记农药数量仅为1个,可选择用药产品单一。除此之外,葡萄上的其他生理活动需要如提高葡萄抗逆性、促进花芽分化和花芽充实饱满、提高果粒含糖量、提早成熟、延迟成熟等,均无药可用;葡萄上杀虫剂产品共有4个,仅介壳虫、绿盲蝽、蚜虫和盲蝽象4种害虫有药用且产品无选择性,远低于生产的用药需求,蓟马类、叶蝉类、金龟类、叶甲类、天牛类、蠹蛾类、夜蛾类和天蛾类等害虫尚无防治用药;葡萄除草剂仅有莠去津、草铵膦2种有效成分,产品选择性差。总之,近几年持续低迷的登记状态带来了我国葡萄上农药登记总体数量有限、用途种类不均衡、传统剂型占比大、产品选择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着我国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全面防治葡萄的防治对象,保障葡萄质量安全,建议尽快进一步完善相关葡萄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出台葡萄上农药登记优惠、补贴、奖励政策,降低葡萄用药登记成本,推动企业的登记,进而加快葡萄上农药登记的进程。

2. 登记有效成分较少,违规使用农药普遍

由于在葡萄上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品种少,果农在控制有害生物和进行葡萄生理活动需要调控时可用农药有限,再加之不懂得按化学结构区分农药的类型,在防治时很难实现交替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因此,在葡萄实际生产中超范围随意违规使用农药的现象随处可见,且比较严重,如葡萄生产基地有超范围使用苯菌灵、氯化苦、五氯硝基苯、代森铵、敌敌畏、敌百虫、溴氰菊酯、矮壮素、多效唑、胺鲜酯、复硝酚钠、三十烷醇等农药。部分果农不规范用药或超范围用药,盲目加大剂量,使用浓度过大、使用部位不当、使用时期和时间不对、增加施药次数,未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导致葡萄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为不断适应葡萄上防治对象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科普之冬”“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行动”等活动,积极组织果农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首先,指导新职业农民科学用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思路;其次,培训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和果农正确对口选择农药,提高科学用药安全意识和水平;第三,指导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果农按农药的化学结构的不同种类与品种交替轮换选用农药,以防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第四,按照农药标签推荐的用药量、防治对象、防治时期、施用方法用药,不超范围和超量使用,促进葡萄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葡萄有害生物和植株生理活动调控高效能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 登记用药与葡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不匹配问题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了214种残留物在葡萄(浆果类水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包括57种已在我国葡萄上登记的农药、49种禁限用及风险农药和108种未登记农药。

为促进葡萄进出口的贸易,切实保护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积极作为,在葡萄用药上制定了214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规范了我国葡萄园用药行为和进出口葡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了葡萄果实残留风险可控,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从214种残留物的最大残留限量来看,其囊括了葡萄生产上的大部分常用药,除木霉菌、S-诱抗素、几丁聚糖、氨基寡糖素4种农药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外,仍有苦参碱、波尔多液、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丁子香酚、春雷霉素、石硫合剂、1-甲基环丙烯、14-羟基芸苔素甾醇、28-高芸苔素内酯、赤霉酸、吲哚乙酸、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酰芸苔素内酯、松脂酸铜、王铜、氧化亚铜、苄氨基嘌呤、氟噻唑吡乙酮、丙硫唑、氢氧化铜、哈茨木霉菌、井冈霉素、大黄素甲醚和苦皮藤素等农药的残留物的最大残留限量尚未给出,这为葡萄的安全生产留下了一定的隐患。

为不断适应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的变化和市场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现行葡萄产业行业标准的适应性研究,不断完善我国葡萄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葡萄使用农药合理施用准则,使我国的葡萄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我国葡萄产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我国葡萄产品出口创汇。

本文为《农药市场信息》媒体或农信传媒平台独家稿件,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责任。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