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刀未老的激素类除草剂麦草畏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
麦草畏的产品特性
麦草畏,化学名为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商品名麦草威、杀草畏、百草敌,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和内吸传导型苗后生长素类除草剂,由美国维尔斯科尔化学公司于1961年创制,1963年在加拿大取得登记,1967年首次作为除草剂报道并取得美国登记。
麦草畏属安息香酸系列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主要用于叶面或土壤除草剂,通过植株叶和根传导。用于苗后喷雾,药剂能很快被杂草的叶、茎、根吸收,通过韧皮部及木质部向上、下传导,多集中在分生组织及代谢活动旺盛的部位,阻碍植物激素的正常活动而使杂草死亡。该药剂对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有显著防除效果,一般24小时阔叶杂草即出现畸形卷曲症状,15~20天死亡。对小麦、玉米、谷子、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比较安全,用于防除猪殃殃、荞麦蔓、藜、牛繁缕、大巢菜、播娘蒿、苍耳、薄蒴草、田旋花、问荆、鳢肠等杂草。禾本科植物吸收后能很快代谢分解使之失效,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故对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比较安全。
FAO规定的麦草畏原药最低含量为85%,实际商业原药产品含量为98%。瑞士先正达在美国、巴西和中国登记的麦草畏原药含量分别为89%、85%和80%,而浙江升华拜克和江苏优士化学等几家公司在国内登记的原药含量为90%~98%。德国巴斯夫、印度格达化学(新建的麦草畏的工厂于1998年通过了美国环保署审批)和浙江升华拜克、江苏优士化学等是生产麦草畏原药的主要企业。
目前,麦草畏主要用于防除芦笋、玉米、高粱、小麦、甘蔗等作物田中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也用于防除耕作区的木本灌木丛。该除草剂通常单用或与几个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混用,也可与其他类型的除草剂混用。麦草畏一般作茎叶处理剂和苗后喷雾,由于麦草畏的内吸传导性好,在较短时间内药剂可通过杂草的茎、叶或根被吸收,从而将杂草连根杀死;在土壤中稳定且较易移动,有一定的残效期,一般能保持40天以上,这是2,4-滴类药剂所不及的。一般使用量为150~9000g a.i./ha(每公顷使用麦草畏有效成分的量),长期使用后表明,杂草未见抗性。
麦草畏具有激素活性,能改变茎叶和根系的发育,引起开花异常等多种形态反应。其水溶性高,易被植物茎叶及根系吸收,在植物体内可以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上下传导,多积累在活跃的分生组织及代谢活动旺盛的部位,阻碍植物体内激素的正常活动,引起茎叶和根的畸形,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不规律,破坏核酸代谢,产生类似于2,4-滴类除草剂所特有的药效症状,从而使敏感植物枯死。
豆类、棉花和薯类等双子叶作物对麦草畏较为敏感,不能施用麦草畏药剂。单子叶作物上施用需要注意施用时间和用量。若出现轻度药害时,作物会表现为植株松散、茎倾斜弯曲或叶卷曲等现象,一周后可自行恢复正常,对产量影响不大(若是玉米等中耕作物出现这些症状,则在回直前不宜进行中耕)。麦草畏还能抑制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从而影响种子萌芽,故种子田中应慎用或不用此除草剂。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一样,麦草畏易挥发,若高温施用则会形成雾滴而飘移数十里,对邻近敏感的阔叶作物易造成药害,同时也会造成作物减产。此外,麦草畏在土壤中的迁移,一方面会造成河流、池塘和地下水的污染,另一方面还会抑制土壤养分循环中的某些生物的活动,从而破坏土壤肥力,增加植物病害,此类因素在进行海外注册与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
麦草畏发展历史
山德士公司(Sandoz,现已并入先正达公司)最先以百草敌(Banvel)和百草敌GST(Banvel GST)的商品名,PBI/Gordon公司以Trimec(2,4-D+2甲4氯+麦草畏)的商品名进行麦草畏相关产品的销售。
通过与先正达公司合作,巴斯夫公司于1996年分享了后者在北美的麦草畏市场,随后取得了桶混除草剂Celebrity(麦草畏和烟嘧磺隆)在美国玉米上的登记(1998年),并又先后在美国和在加拿大开发出Distinct(氟吡草腙+麦草畏,1999年)和Arrat(三氟甲磺隆25%+麦草畏50%,2005年),2007年又在美国推出了用于玉米田的Status(氟吡草腙+麦草畏)。在此期间,先正达也推出了Rave(醚苯磺隆+麦草畏)、NorthStar(氟嘧黄隆+麦草畏)和双组分预混除草剂PeakPlus(氟磺隆+麦草畏)等复配制剂,还有在德国和美国分别用于谷物和高粱除草的Zoom(醚苯磺隆+麦草畏)。杜邦公司也推出了用于美国谷物除草的Agility(麦草畏+噻吩磺隆+苯磺隆+甲磺隆)。2009年1月,麦草畏被列入欧洲附件Ⅰ名单并开始重新登记。随着用于玉米和谷类等作物的麦草畏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将不断有新的复配产品出现。
麦草畏单剂开发起步较早,但由于药害等原因,应用的剂型不多,主要有用于小麦和玉米田除草的48%水剂、70%水分散粒剂(一次用药可控制小麦全生育期杂草),用于草坪除草的72%乳油;Adria公司在新西兰开发并登记的500g/L麦草畏可溶性液剂,与多数常用的杀菌、杀虫和除草剂的相容性好,可用于多数农作物芽后阔叶杂草的防除,同时也是对抗耐三嗪类除草剂的有效产品。
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欧盟诸多国家在玉米、大豆和麦田中麦草畏的使用量都在逐年上升,年均增长5%左右;国内因单剂药害影响和推广速度缓慢等原因,麦草畏仍处于市场导入期。
自2005年以来,孟山都(现拜耳)公司就与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L)开始合作研究抗麦草畏阔叶作物技术。2007年,UNL的Mark等报道了他们在研究一种能降解麦草畏的土壤细菌Pseudomonas Mahophilia时找到了的一种氧化酶,该氧化酶可以将麦草畏转化为一种对植物无害的物质,其基因最先在转基因的烟草和西红柿植株中得到表达;最近又在大豆中得到表达,使得该大豆可抵抗正常用量5倍的麦草畏,作为抗草甘膦大豆的竞争和补充,这种抗麦草畏的大豆已于2014上市。
孟山都(现拜耳)公司开发的第3代耐除草剂棉花Dicamba+Glufosinate-Tolerant(DGT)是一种复合(多)性状转基因作物,可耐受麦草畏和草铵膦,该品种在2018年后持续推进商业化进程,目前已在全球棉花主产区实现规模化种植。此外,孟山都(现拜耳)等公司还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混剂来解决麦草畏飘移对附近作物的药害及新的抗性问题等。
麦草畏专利情况
该化合物由美国维尔斯科尔化学公司创制,于1966年申请专利,专利号US3345157,并于次年公开;而专利US30
13054不存在专利权问题;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有JP73055
74、DE2331712、EP78638和US4161611等。
国内只有江苏生花农药有限公司(现属于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申请2个专利,专利号分别为CN200610039170和CN200610039171。
而麦草畏相关制剂,由于混配的多样性,各类交叉专利情况较多,但是相对与原药合成专利,此类混剂专利较为容易规避。
综上所述,不存在影响国内仿制企业投放麦草畏产品的相关原药专利;而制剂专利如果合理规避,也不会对产品投放产生影响。
麦草畏的登记与争议
麦草畏可用于苗前和苗后施药,引起飘移药害的主要是苗后施药,尤其是被称为顶部施药(OTT)的这种田间操作。以大豆为例,OTT的施药时期为二节期(V2),即第一个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期,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而麦草畏挥发性强,施用后易发生飘移,影响范围可达数千英尺。同时在OTT的施药期,邻近抗麦草畏作物田块的其他敏感作物也往往处于生长旺盛期,所以极易受麦草畏飘移影响而产生严重药害。
一方面,随着2016年抗草甘膦和麦草畏的大豆与棉花作物的商业化,农化企业推出了多种含麦草畏的制剂产品,并配套了相应的控挥发及防飘移技术,产品的优异防效在美国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而另一方面,尽管采用了防飘移技术,但相关不良事件和诉讼仍不断发生。即使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相应发布了一系列评估报告与风险降低措施,在2024年2月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地方法院依旧撤销了拜耳、巴斯夫和先正达这三个含麦草畏制剂产品的登记,这导致了抗麦草畏的大豆和棉花作物用药受到显著影响。随后,US EPA在2024年2月14日发布了新指令,允许这三个产品的库存在严格遵守施药截止期的前提下仍可在2024年种植季销售,但美国种植者将可能面临在2025年“无药可用”的情况。
作为应对,拜耳、巴斯夫和先正达向US EPA先后重新提交了包含新用途的制剂登记申请,并修订了标签信息。三家企业最大的变化主要出现在针对大豆的施用方法,其中拜耳仅允许麦草畏在大豆苗前施用,而巴斯夫和先正达则保留了苗后OTT的施药方式,但施药最晚截止期被限制在每年的6月12日之前。问题在于,当前制剂新用途登记进展缓慢,若以最早在2024年5月提出制剂登记申请的拜耳为例,考虑到公众评议期(30天)和US EPA评审期(根据PRIA5通常为17个月),那么预计2025年秋末/初冬时新制剂才能被批准。而此次新制剂登记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之前产品的撤销,利益相关方可能会产生更多博弈,这也将为本次新制剂登记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整体而言,在2025年种植季中抗麦草畏大豆及棉花田的“无药可用”似乎已成定局。
但长期来看,抗麦草畏等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及麦草畏制剂防飘移技术的开发仍具有市场前景。作为有效的抗性管理工具,麦草畏在美国的种植者中较为受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监管的增强,以及2021年科迪华低挥发麦草畏制剂FeXapan在美国登记的终止,更高的门槛及更少的入局者意味着美国麦草畏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强化。
麦草畏的主要工艺简介
目前主要的国内的工艺路线的核心工序如下:
以2,5-二氯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重氮化、水解反应制备2,5-二氯苯酚,2,5-二氯苯酚、氢氧化钾成盐后,与二氧化碳/碳酸钾进行羧化反应,加盐酸酸化后生成3,6-二氯水杨酸,3,6-二氯水杨酸再和硫酸二甲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醚化反应生成麦草畏粗品,经精制干燥后即得麦草畏原药成品。
其反应式和工艺路线大致如下图所示:
以上工艺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三废”发生量大,治理难度大。具体表现为重氮化、水解过程废水产生量大,后续羧化反应、醚化工序废水量也较大。
二是工艺路线长,技术难度大。具体表现为涉及重氮化反应、羧化加压反应及醚化反应,以及剧毒硫酸二甲酯的使用。
在以上工艺路线中,最重要的中间体为二氯苯酚,其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的可能性(见图1)。
路线一:以对二氯苯为原料,经过硝化、加氢、重氮化、水解等反应制备,此为国内主流工艺路线。目前国内麦草畏企业中,江苏长青、浙江拜克掌握此技术。
路线二:以1,2,4-三氯苯为原料经碱水解、分离纯化而得到,该路线成本低,在国外已产业化,只是酚的纯度较低,国内扬农股份掌握该技术。
路线三:以1,2,4-三氯苯为原料经过氯磺化、碱解、酸解脱磺酸得到,工艺路线长,“三废”量大,成本较高。
路线四:2,4-二氯苯酚异构化,原料易得,反应条件苛刻。
路线五:2,5-二氯苯甲醚碱解,但原料来源困难,反应条件苛刻。
路线六:以对二氯苯为原料经过氧化氢催化氧化得到2,5-二氯苯酚,选择性好,关键在于催化剂选择与一次转化率提高,该工艺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来看,路线一基本成熟,但是水解废液极多;路线二是目前的清洁生产工艺,但是国内企业掌握得不多。
目前麦草畏中间体,印度Aarti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自产自配套没有问题,但相对印度Aarti在整体成本效益和市场供应链布局上优势有限,因而国内多年来麦草畏生产出口一直较为疲软。
麦草畏全球市场分析
最近5年以来,我国每年麦草畏的出口量为3000至4500吨,包括原药和制剂。美国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占到80%左右,其次是阿根廷(比例不到10%),另外德国和澳大利亚也是重要的进口国。
美国是我国最主要的麦草畏进口国,其进口的麦草畏主要用于转基因作物。孟山都于2013年在澳大利亚取得了第一张抗麦草畏转基因作物登记,10年来在全球布局了大量抗麦草畏的作物产品。
麦草畏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大豆、棉花、玉米等耐麦草畏作物的推广所带来的需求量增长。从麦草畏的主要需求国家来看,麦草畏目前需求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孟山都(于2018年被拜耳收购)早已瞄准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市场空间。
2018年耐麦草畏大豆种植面积占据美国大豆总种植面积的40%,充分说明耐麦草畏大豆种子比传统的单一耐草甘膦大豆更具经济优势。国际农药巨头对转基因作物的大力推广以及大豆、棉花等更多新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大大刺激了麦草畏市场的高速增长。
2022年,麦草畏全球销售额达到4.86亿美元。近日,麦草畏除草剂行业国内市场消费数据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麦草畏除草剂市场规模约为81.42亿元(人民币),全球麦草畏除草剂市场规模达到369.24亿元(人民币),预计全球麦草畏除草剂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581.86亿元(人民币),在预测期间,全球麦草畏除草剂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估为7.87%。
1.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及进口商
目前全球市场,麦草畏相关产品的主要参与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具有全球推广能力的跨国公司
先正达:主要侧重点在欧洲,美国等市场大宗作物的制剂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制剂的新颖性,以及对既有活性成分抗性的补充占有市场。
巴斯夫:主要立足北美市场的开发,通过和孟山都(现拜耳)达成的共同开发抗麦草畏转基因作物的合作协议,开发相应制剂。例如,专用于与孟山都(现拜耳)Roundup WeatherMAX除草剂配套的Marksman(dicamba+atrazine)产品;专用于孟山都(现拜耳)开发的双重抗性大豆Genuity Roundup Ready 2 Xtend。另外,巴斯夫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麦草畏原药生产企业。
杜邦:主要依靠麦草畏补充其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性,如在美国,杜邦在其主力磺酰脲类除草剂thifensulfuron methyl,tribenuron methyl和metsulfuron methyl上均研发了与麦草畏的混剂。
(2)具有区域推广能力的公司
纽发姆:2008年,纽发姆获得巴斯夫在北美Weedmaster(Dicamba+2,4-D)产品的经销权。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纽发姆在北美整体除草剂非常低迷,唯有此产品的销售出现了显著增长;此外,在草坪除草等非农用除草剂领域,纽发姆是目前最大的市场占有者。
此外仿制企业,印度格达公司在美国持有原药登记,市场分布有限;美国美爱保公司,目前在美国和南美均有一定分布;江苏龙灯化学目前在美国和南美均有一定分布;德国汉姆化工主要市场在南美。
国内企业登记麦草畏非常活跃,但是生产企业由于市场和中间体供应原因并不多,目前主要的原药生产企业有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优嘉)、江苏长青农化南通有限公司。此外,由于环保问题,国内虽然对麦草畏生产装置环评审批没有太大障碍,但是在实际生产中,重要中间体二氯苯酚的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含酚废水,国内企业很难大规模量产。从长远看,如果无法解决二氯苯酚的自产问题,此中间体将严重制约国内麦草畏产能的有效释放。
从国内的销售趋势来看,先正达在中国登记的Banvel 4S,自2000年以来销售一路下滑,目前几乎无销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生产的麦草畏常规制剂的质量无明显差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在常规作物上,麦草畏的推广亮点确实比较有限,这种情况值得国内企业在开发制剂时借鉴。
2.全球趋势分析
(1)欧盟国家 在欧洲地区,麦草畏目前市场份额稳定,也没有监管风险。但制剂多样性不强,主要与2甲4氯进行混配,先正达目前没有大规模在欧盟推进麦草畏的计划。同时,由于在2009和2020年的欧盟再评估中,先正达是唯一的数据提交者,目前在欧盟居于垄断地位。基于自2005年至今的欧盟销售情况,麦草畏的销售额起伏不定,但是基本保持稳定。因此,预计在欧盟区域,仿制企业短期内不会太多地进入市场并扩大销售。
(2)北美市场 这是目前麦草畏最主要的市场分布区域。随着2013年,孟山都(现拜耳)与巴斯夫合作开发的具有草甘膦和麦草畏双重抗性的大豆,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种植许可,麦草畏的销售出现了急速增长;但飘移问题和科迪华推出Enlist(2,4-D乙酰胆碱抗性)植株的挑战,导致2019年后麦草畏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由于麦草畏原药和制剂在美国登记较多,各种复配呈现多样化,国内企业在美国登记原药瓶颈不大,但是制剂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市场适用性调研。
(3)拉美国家 目前阿根廷是麦草畏唯一的重要拉美市场国家,登记较多且价格相对较低,这是目前国内企业可以尝试进入的市场,目前登记压力和市场准入难度均较低。在巴西和周边国家,麦草畏是否能够实现增长的关键在于当地国家对于抗麦草畏转基因作物审批的态度,一旦审批通过,则将会出现迅速的市场增长。尽管巴西存在大量仿制麦草畏原药和制剂登记,但是实际销售活动并不活跃。
总之,全球麦草畏市场的增长,主要的驱动因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耐麦草畏转基因作物的审批情况和美国麦草畏飘移评审结果。二是在主要市场,目前的登记持有人是否会设立准入门槛。如欧盟和巴西的先正达、美国的巴斯夫,国内企业需要关注此类动态。三是国内相关清洁生产工艺的情况,是否能掌握清洁化生产二氯苯酚的技术。这项技术最终将决定国内企业麦草畏的成本、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麦草畏潜在市场登记方案简析
目前麦草畏原药主要的登记区域为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和亚太国家(巴西仅有先正达原药登记)。
上述国家可以同步进行制剂登记,同时,需要考虑制剂登记在周边国家的辐射推广效应,如美国EPA登记可以与加拿大登记同步进行;在阿根廷登记的同时可以进行未来巴西登记申请工作。
1.原药登记情况分析
麦草畏原药专利已到期,合成专利也已到期,目前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均有来自中国的仿制原药登记,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可以着手准备相关的登记资料。从原药登记的技术层面,仿制企业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要关注原药的等同性问题。由于目前除了巴斯夫、先正达和格达公司登记的原药之外,没有其他的原药参考来源,所以对仿制企业来说,直接获得参考等同性杂质组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根据欧盟的决议文件以及其他国家的原药登记情况,麦草畏不存在具有显著毒理学意义的杂质;同时,由于十多年前升华拜克等国内企业已获得阿根廷等国家的原药登记,可以通过获取国内的杂质信息了解相关的杂质组成。大部分麦草畏的杂质,可以解释为其代谢产物,而先正达和巴斯夫对这些产物都在欧盟和美国的登记文献中做了毒性分析,不会产生等同性风险或者杂质毒理学解释风险。
此外,要关注麦草畏具体的代谢产物。根据EPA/EU记载,主要有以下2个,即3,6-二氯-5-羟基苯甲酸(5-OH dicamba)和3,6-二氯水杨酸(DCSA),只要产品杂质通过代谢推断能够归于这两个产物,则不存在任何的登记风险。另外,由于麦草畏在生产工艺中有可能产生二噁英,因此在EPA和巴西登记要求中均需要对二噁英的含量进行测定。
国内企业开展原药登记时,还需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登记含量。目前欧盟登记的最低含量为85%(参考资料中先正达的原药含量为92%),美国登记的最低含量为98%(格达98.3%、Sharda 99.1%、龙灯98.9%、albaugh 98.0%)。因此,国内企业若需要在欧盟登记原药,含量需要在98%以上。
二是毒理学杂质。根据目前麦草畏各国的登记规范文件,该原药本身没有显著毒理学意义杂质。但对于企业自身生产产品中的杂质,企业最好从麦草畏代谢产物出发来分析杂质情况,同时,需要在报告中追加二噁英含量检测结果数据。
对于仿制企业而言,以上结论意味着即便有若干杂质无法与巴斯夫/先正达原药等同,通过工艺路线的解释,以及对不同杂质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只要仿制企业的杂质结构与麦草畏代谢产物的结构差异不大,依然可以满足大部分国家的原药评估条件并获得登记。
相对来说,欧盟的麦草畏原药登记难度极大;而北美地区和南美市场的登记难度会相对较低;亚太地区国家如果不考虑对专利工艺路线的考量,登记难度也较低(目前澳大利亚、阿根廷已有数家等同登记)。
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阿根廷登记的麦草畏杂质情况见表1。
2.制剂登记情况分析
目前先正达和巴斯夫在麦草畏上的商业化剂型较为多样,但是核心剂型仅有3类,即Dicamba 480g/L SL、Dicamba 70% W/W WDG、Dicamba+MCPA混剂。至于其他混剂,主要源于各大公司对于自身主打除草剂产品抗性预防的要求,国内企业可以借鉴,但是目前这些非常规混剂的市场占有率较为有限。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应当关注主流剂型,但是可以对上述混配制剂,如与磺酰脲类除草剂、莠去津等成分进行混配,并进行推广,尤其需要考虑亚太、拉美等较为容易推广和导入产品的地区小作物除草剂的适用情况。
3.登记市场与登记模式的选择
根据第二部分市场情况的介绍,以及上文对原药及制剂登记情况的分析,麦草畏的登记市场可以通过以下方案加以布局:
(1)原药登记
中国企业应当根据原药生产情况,自行生成原药相关的GLP数据,尝试在巴西、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亚太地区登记麦草畏原药,同时欧盟登记也具备可行性。
对于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登记都需要由当地公司持有,且原药数据审核标准类似,建议企业与当地在细分作物上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登记合作。在这些国家,登记主要考虑原药杂质等同性问题,相对没有太多专利方面的限制。
对于美国,考虑到数据保护和数据补偿问题,企业需要在当地聘请专业顾问,采取“选择性引用”的模式,尽量少引用巴斯夫的数据,降低数据补偿费用,从而成功踏入美国市场。
对于澳大利亚市场,原药登记难度较低,国内企业可直接申请。目前国内已有数家企业在澳洲持有登记。
由于麦草畏在全球市场目前混剂较多,且很多是与传统活性成分(如三嗪类,2,4-D除草剂)混配,因而国内企业在原药登记过程中,特别在北美地区的登记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观察混配活性成分的登记核准情况。
(2)制剂登记
目前企业在海外登记中首选的剂型依然是巴斯夫/先正达目前投放成功的单剂,剂型为Dicamba 480g/L SL。
其他制剂剂型,尤其是混配剂型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是否侵犯相关专利情况,以及另外一个活性成分在特定作物的既有销售占有率情况。一般来说,选择销量较大的除草剂成分登记,有利于利用其协同效应,将麦草畏迅速导入市场。国内企业可以考虑的方向为2,4-滴、2,4-滴异辛酯、莠去津等除草剂的混配。
4.其他需要注意的登记问题
国内企业在进行登记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需特别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混配活性成分的注册情况,在启动麦草畏原药登记之前,需充分考虑相应混配成分的登记情况和国内麦草畏原药的开发情况等;二是关注转基因大豆作物配套产品的组合情况。
未来麦草畏市场前景预测
在欧盟地区,由于先正达目前采取的保守推广策略,麦草畏在欧盟的增长趋势不会特别大。但是,国内企业如果能将麦草畏导入欧盟地区,降低这一板块作物处理的价格,则依然有很大可能实现较大推广。
在北美地区,主要需要考虑巴斯夫与拜耳在新一代转基因大豆上的推广趋势,这一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拉动作用,预计将会为麦草畏带来较大的推广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科迪华目前的抗2,4-D胆碱的作物,并不涉及到麦草畏目前面临的飘移风险,其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这对于麦草畏是一大挑战(这也导致2024年美国市场2,4-D需求量大增)。但是随着美国展开对中国/印度2,4-D产品反倾销,2,4-D价格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未来若麦草畏飘移风险被证实可控,恢复销售许可,对国内生产企业将是利好。
在拉美地区,目前麦草畏是大豆上最大的除草剂之一,国内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登记工作,尽快将仿制产品导入拉美市场,与当地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同步,实现推广价值。
目前,对于麦草畏来说,最大的作物领域的推动力在于转基因作物,根据行业预测,随着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品种的推广,目前其全球需求量在万吨以上。但是由于国内二氯苯胺生产相对受限(环保成本高),目前的供应链优势在于印度,国内企业布局需要充分考虑成本竞争风险。
关于麦草畏发展的建议
1.针对对欧盟/东欧、拉美、北美、亚太等4个最主要的市场区域进行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启动产品投放规划,以原药和单剂投放为主;此外要关注混配成分相关原药的海外登记情况,以及相关原药在目的国的登记情况。
2.需要关注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情况和美国飘移风险动态,以及相对应的麦草畏的剂型开发和市场动态情况;同时需要关注科迪华竞争产品Enlist系列的市场动态。
3.关注国内工艺发展水平情况,以及二氯苯胺的生产与供应情况(目前国内此中间体不足以支撑麦草畏的产能,需要考虑国外来源,如印度),尽可能在产品的性价比上实现对于巴斯夫的优势。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人
此文更详情内容及更多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及"农要会"小程序阅览!宝刀未老的激素类除草剂麦草畏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