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白癞病高发,如何遏制?
柑橘白癞病是一种为害柑橘果皮的病害,一旦获病果皮上会形成白色点状、线状、分枝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扁平或略突出,有时表皮层破裂呈碎屑翘起,酷似癣癫,故名白癞病。因该病主要为害果皮而不会对果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误认为是机械损伤引起的“风伤果”或“叶扫果”。
一、 发病原因
引起柑橘白癞病的病原菌有三种,分别是胶孢刺盘孢、柑橘砖格孢、可可球二孢。这三种病原菌都是真菌性病害,只要感染了其中的一种病原菌,都有可能引发白癞病。这3种真菌可单独或混合侵染果皮而引发白癞病,因此发病的概率较高。且三种病原菌若“发威厉害”起来,后果也很严重,比如胶孢刺盘孢可引起柑橘炭疽病,柑橘砖格孢可引起黑腐病,可可球二孢可引起柑橘焦腐病。
柑橘白癞病主要在5-9月发生为害,其余时间是潜伏期或者越冬期,发病高峰期在7月。阴湿郁闭的果园,柑橘树特别容易感染,因此果农要及时打药预防为主。
二、 为害症状及过程
柑橘白癞病属于潜伏性病害,柑橘植株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带病潜伏,但主要为害果实。柑橘白癞病主要在果实开始膨大的时候进行为害,发病初期会在果皮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或者白色的病斑,有的呈线状,有的呈分枝状,或者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比较平扁,但有的稍微凸起,手摸上去会感觉到有一层硬壳,类似于鸡蛋的外壳,用手指甲抠掉病斑,会看到绿色果皮,但是颜色较浅。到了柑橘果实膨大的后期及转色之后,之前被为害的部位,病斑的形状、大小不会改变,但是病斑的颜色会慢慢加深,颜色由原来的白色或者灰白色变成浅褐色或者灰褐色,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卖相,严重影响收益。
三、 与其他花皮果的异同
1.与机械损伤引起的花皮果的异同(物理风伤、机械摩擦等)
共同点:在果实上的为害部位都是随机的,而且形状都有大有小,不规则,有时候很难区分。
区别点:一是机械造成的损伤不会普遍发生,仅零星角落发生,但白癞病一旦发病侵染,周围或者全株发病的较多。二是机械损伤造成的花皮部位刮除不掉,但白癞病的病斑可刮除掉。
2. 与灰霉病引起的花皮果的异同
共同点:灰霉病与白癞病的共同点是发生部位随机,而且病斑的颜色很相近,都是白色或者灰白色,所以很多时候仅看一眼很难马上辨别出来。
区别点:一是灰霉病为害幼果产生的病斑,到果实膨大时会表现出凹陷的症状,但白癞病产生的病斑会有凸出感,像摸鸡蛋壳,有碎屑。二是灰霉病给果实造成的疤痕,会有细微的裂纹,而且果皮表面粗糙,但是白癞病病斑没有这些症状。
3.与蓟马为害引起的花皮果的异同
共同点:病斑、疤痕的颜色很相近,呈灰白色或白色,都是果皮表面为害。
区别点:蓟马主要在幼果果蒂处或者果腰的部位为害,刺吸果皮汁液造成花皮,而且被蓟马为害后的部位疤痕后期会木栓化,刮除不掉,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四、 防治措施
对柑橘白癞病的防治,需要修剪结合药剂喷洒,控制好病原菌和减少机械损伤造成伤口染病是防治的关键点,所以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选择安全、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1.合理修剪,增加果树的通风透光。柑橘白癞病是一种潜伏性病害,主要集中在5-9月发病,7月是发病高峰期,这段时间是高温多雨的季节,阴湿郁闭的果园特别容易发病,所以要科学合理地修剪,让果树通风透光,降低发病概率。修剪时要把重叠的枝条、严重感染溃疡病或者被蓟马、潜叶蛾为害严重的枝条、交叉枝条及徒长枝剪掉,让果树“开天窗”,同时保持植株下部通风透气。
2.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果树抵抗力。除了在采收之后施入冬肥,在开春时可根淋微生物菌剂200倍液,叶面喷施氨基酸叶面肥,活化土壤促花催芽。在果实膨大期,用高磷高钾叶面肥+氨基酸水溶肥叶面喷洒,增强树势。同时对于果实比较大的可以进行套袋降低发病概率,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不推荐使用。
3. 选择安全高效药剂防治。在田间看似健康的病树是柑橘白癞病发生的重要菌源之一,该病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上中旬为盛发期,砂糖橘比较容易感病,所以一定要提前用药预防。可选用预防性药剂进行防治,如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或者发病高峰期前,即7月之前使用预防+治疗的药剂进行喷雾,如30%吡唑·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20%苯甲·咪鲜胺水乳剂1500倍液。
4. 施药技巧。该病一般发生在果树的下部,因为下部比较密闭,特别是内膛果,很多药液难以打到果实,导致病害发生。所以在打药的时候,要将喷头穿到树体内部,将药液打均匀、打透。在大雨后也要及时用药预防。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