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枇杷嫩叶被吃光,罪魁祸首竟是黄毛虫

发布时间:2023-10-23 16:11:47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迪轩 何永梅

近日,在湖南益阳市一水果实用技术培训班上的学员拿来几片光秃秃的枇杷叶(有的只剩下叶背的绒毛,有的只残留一点点叶脉)(见图1),向笔者咨询是病害还是虫害的(因在树上没有找到虫子)。根据笔者平时观察,确认是枇杷黄毛虫(图2)为害的结果,该虫学名叫枇杷瘤蛾,是枇杷生产上的最主要害虫。

在为害盛期,于阴天或傍晚的叶片背面仔细查找,是可以找到枇杷瘤蛾幼虫,老熟黄毛虫幼虫头体背部黄褐色,腹面草绿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背面每节生有3对毛瘤。

黄毛虫在湖南每年约发生45代,第1代幼虫为害枇杷春梢,以7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34代为害夏、秋梢嫩叶。初孵幼虫在嫩叶正面毛丛下群集取食,被害叶呈褐色斑点,2龄后开始分散为害,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3龄开始食量大增,把新叶啃成空洞或缺刻,取食时先用头部把叶背绒毛推开,被害嫩叶仅剩下薄膜和叶背的绒毛,4龄后食量大增,45龄幼虫蚕食全叶,全树嫩叶被食殆尽,幼树受害较严重。嫩叶食完,转移到老叶、嫩茎、花果取食。9月下旬至10月是枇杷吐蕾开花季节,正值第5代幼虫大量发生时期,幼虫啃食花蕾,致不能开花结果;老熟幼虫多在叶背面沿主脉或枝条朝向地面阴处、树皮裂缝等处结茧化蛹。

枇杷为常绿果树,一年多次抽发新梢,每次新梢抽发都是枇杷瘤蛾的为害盛期。因此,枇杷瘤蛾的为害高峰期正好与枇杷新梢抽期相吻合,每次新梢抽发期均要注意黄毛虫的防治。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修剪,清洁果园,人工摘蛹;利用一龄幼虫群集为害习性,于早晨或傍晚人工捕杀在幼叶上为害的幼虫;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

二是生物防治。在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或枇杷夏梢抽生高峰末期,可选用高效、低毒、无污染的生物药剂,如25%灭幼脲悬浮剂35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0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4008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12次。选择在早晨无风时喷雾,要喷施枇杷梢部和叶片正反面,所有叶片都喷湿。

三是化学防治。每次新梢萌发初期,发现为害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2~3次,药剂应交替使用。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