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又大又甜又好吃的葡萄真的要打24遍农药吗?绝对不是!

发布时间:2023-8-30 15:38:07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张夕林

最近,抖音网上一则“少吃葡萄:行业内的朋友说打了24遍药”的视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成为人们热议话题。一些人看过视频后,惊叹道 :“葡萄居然要打这么多药啊!谁还敢吃呀!”使一直喜欢吃葡萄的食友,再提到葡萄就摇头、感到人心惶惶。

又大又甜又好吃的葡萄真的要打24遍药吗?植保专家老张明确回答:绝对不是!纯属无稽之谈、危言耸听!若知详情如何,且听老张是怎样说。


谣言一:葡萄又大又甜又好吃是因为打了农药的关系!

因为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遇到多种病虫害,而且这些病虫害发生普遍时,常规的物理、生物、农业防治都不能有效控制时,就必须由化学农药进行突击防治,迅速控制病虫扩张蔓延。葡萄使用农药后,葡萄正常安全生长发育,特别是确保葡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为植株提供营养成分,能够开花结果、果实膨大、着色成熟、积累糖分等,最终长出又大又甜好吃的葡萄果实。关键是精准用药、恰到好处,为葡萄安全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条件。但绝对不是葡萄打药越多越好,更不是葡萄要用药24遍,才能又大又甜。葡萄的大小及甜度离不开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物,这是由品种本身特性决定的,具体到葡萄果实的大小、甜度多少,不同品种各有差异,比如阳光玫瑰明显比夏黑甜,巨峰葡萄颗粒就明显大于珍珠葡萄。此外还与种植施用肥料种类、土质以及管理生产水平都有一定的关系。


谣言二:葡萄种植期要打24遍农药!

实际情况是:由于我国无公害葡萄主要倡导绿色和无污染理念,因此在葡萄病虫害防治上,优先推广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然后再是化学防治。要求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但是在不得不使用农药防治时,也是要选择高效低毒(微毒)、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药剂,以减少农药对无公害葡萄的污染(见表1)。从全程葡萄病虫防治情况看,葡萄整个生育期大概需要用药6-8次。如果要说葡萄从座果起到果穗套袋直到成熟,真正接触农药的也只不过是3-4次。


谣言三:葡萄上的农药会对人身体带来伤害!

实际情况是:目前,葡萄上防治病害的药剂较多,为了确保防治效果和延缓抗药性产生,一般都是轮换交替用药,或者选用不同防治对象的药剂进行混用(见表2)。而且,基地种植果农一般都是在葡萄用药安全间隔期以后,再进行果实采收,并且还要对葡萄果实进行农药残留安全检测,只有检测结果符合国家安全食品农药残留最低允许水平标准以下,才能够准许葡萄果实进入市场流通销售。因此,葡萄上科学合理用药,葡萄果实上的农药残留一般都低于国家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允许水平,客户食用不会对人身体带来伤害!


如果葡萄不使用农药会怎样?

葡萄生育期比较长,一般需要140天左右。其中从开花结果到成熟不同品种需要的天数也不一样,一般需要2-3个月,而葡萄座果着色到成熟只需要30天左右。葡萄整个生长历程需要经过萌芽展叶期、开花座果期、幼果膨大期、果实着色期、果实成熟等五个阶段。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病虫害也比较多,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黑痘病、白/黑腐病、炭疽病、溃疡病及酸腐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绿盲蝽、透翅蛾、红蜘蛛、短须叶螨等,严重危害了葡萄健康生长,也降低了葡萄采收产量、品质和商品价值。可以说,葡萄不打药,要想获得葡萄优质高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葡萄也会出现大小不一、病虫危害的劣质葡萄,毫无价值可言。


我们到底是否还可以放心食用葡萄?

可以说,目前超市或水果店销售的葡萄应该还是安全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一般都是无公害生产基地,这样才能有订单生产和产生规模效应。而这些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必须按照《无公害葡萄安全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其投入使用的农药、化肥的品种、数量、防治对象、安全间隔期等都必需按章程进行,并记录存档输入电脑,以备督查考核和追溯查阅。另一方面,葡萄无公害生产基地在葡萄采收销售时都会自行或者请有关有资质部门进行农药残留监测,只有产品中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获得合格证时才会允许销售;而超市或水果店采购葡萄销售时,也会重新进行葡萄农药残留检测,只有符合国家标准后,才会进行采购销售;或者要求基地提供有资质检测的合格证,否则超市或者水果店也是不敢轻易销售水果的,更不会采购没有农药残留合格证的个体户产品,否则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商店方面也是非常明确的。所以说,目前超市或者水果店销售的葡萄还是相当安全的,客户不要听信谣言,完全可以放心购买,安心食用!

近年来,关于葡萄的谣言层出不穷, 特别是这些流量很大的自媒体博主,随便一句没有根据的话就会给果农带来致命的伤害影响,使葡萄滞销,让果农苦不堪言。种植葡萄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农民想要获得丰收本就十分不易,建议网上这些所谓的“专家”还是少说为妙,不要不懂装懂,坑害果农。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明辨是非,不要轻易去相信这些不入流的谣言。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