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汉果根结线虫的危害症状与防治
罗汉果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主要分于广西、湖南及南方其他一些地方,种植效益较好,在扶贫攻坚中,不少地方涌现出了集中种植的致富典型。近年来,在栽培中发现根结线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造成生长势下降,结果量锐减,成为罗汉果高产的制约因子。一旦被其危害,首先是影响根系吸收养分,致使植株生长不良直至衰退,果实减产,继而块茎腐烂,甚至造成全部失收。那么,根结线虫的危害症状是怎样?其应对措施又如何?
一、根结线虫的危害症状及习性
危害症状。根结线虫从根部侵入后,危害根部和块茎,植株发病后,先在须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虫瘿(瘤状),呈念珠状,根结线虫不断用口针取食为害根部发育长大,虫瘿也不断增大,虫瘿连聚,使根受害呈结节状肿大。前期虫瘿表面光滑、淡黄色,里面有许多容易剥离的大细胞和白色半透明的雌虫。雌虫产卵后,虫瘿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孔,以后块茎上也产生瘤状疙瘩,侵染后造成根系腐烂,导致植株根系变形、萎缩,根的吸收功能衰退,不能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初期植株表现青枯、萎蔫,藤蔓细弱,开花少而迟,甚至不开花,大发生时可造成全园植株枯萎死亡。种薯则在表面产生瘤状突起,如豆状。虫瘿初时光滑,后粗糙、龟裂,导致其他致病真菌和细菌乘机侵染,逐渐使根系和植株腐烂、枯萎。切开虫瘿可见针尖大小的数量不等的白色雌虫。
病原线虫形态。据观察,南方危害罗汉果的根结线虫,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也有一部分为爪哇根结线虫。其雄虫体长约1.2~1.3毫米,肉眼可见,雌虫体长0.35~0.45毫米,如针尖大小,肉眼不易见。其幼虫可三次脱皮(即4龄),无色透明;卵肾形,在雌虫分泌形成的卵囊内,通常有160~360粒;卵囊棕黄色,其大小与其中含卵粒多少有关。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活动,多在根尖部位侵入,并分泌毒素,刺激周围根细胞膨大,形成球状或棒状虫瘿,并不断用口针取食发育长大,虫瘿也不断增大。使根受害呈结节状肿大。雄虫成熟后,离开虫瘿,在土中自由生活,并寻找雌虫交配,在土中可存活几周;雌虫常行孤雌生殖。产卵时间可连续2~3个月,危害期长。
线虫的侵染循环。危害罗汉果的线虫,以成虫和卵在土地中越冬,当土温达20℃时越冬虫卵孵化,幼虫侵入新根并分泌消化液刺激根部细胞,形成虫瘿,切开虫瘿可见针头大小白色雌虫。虫瘿和带卵的土壤(施用未经腐熟的基肥)是此病的侵染来源,由此累积的大量虫源在全园蔓延传播。根结线虫大多分布在土壤5~30厘米的土层中,根结线虫通过土壤孔隙移动,穿过土壤移动是很困难的,其活动仅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仅有少数可以从它们孵化处移动约50厘米,因此,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质板结与疏松情况,都与发病的轻重关系密切。
发生的环境条件。从发生情况看,在罗汉果栽植区的平原丘岗地,一般土壤含水量较高,土温比较适中,容易引起发生危害;而向阳的山坡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地温容易升高,线虫密度较小,危害较轻。罗汉果线虫的侵入与温度关系密切,越冬代幼虫和第1代幼虫在土温5℃以下时,时间长达14天后则不能存活;土温10℃以上时开始侵入根部;土温20~25℃时为最适宜的侵入温度;温度高达52℃时幼虫死亡。罗汉果根结线虫最适土壤的含水量为40%~60%,15%以下和80%以上均不利于其发生,在干土中卵和幼虫都会全部死亡。不同质地的土壤,根结线虫的分布有差异,粘质土在土深10~30厘米处,线虫最多;沙壤土在土深10~30厘米处线虫最多;砾石土在土深0~20厘米处线虫最多。
二、防治措施
1. 园地选择。罗汉果最好用生荒地种植,土壤中线虫很少或基本无线虫栖息。实行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前作为花生、黄豆、绿豆、西瓜、南瓜等线虫寄主植物的地块不宜种植罗汉果。冬季深翻园土,以破坏根结线虫的生存和越冬环境,减少虫口密度。
2. 种茎消毒。选择无病块茎作种,种茎栽培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浸15分钟,晾干后下种。
3. 粪肥处理。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不能随意施用未经腐熟的生粪,施用时须用1%阿维菌素颗粒剂每亩500克进行无害化处理,灭线虫的效果较好。
4. 土壤消毒处理。在整地时,每亩撒施25%辛硫磷颗粒剂,翻入土壤中以杀死土壤中的线虫。在罗汉果生长期,可沟施、穴施5%寡糖·噻唑膦颗粒剂,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克,或5%阿维·噻唑膦悬乳剂1000~1500倍液,拌细沙或细土25~30公斤,在罗汉果根旁开沟施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中耕锄地时将药土施入,可杀死土壤中的根结线虫。
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或交替使用,将药液施入事先挖好的15厘米深的条沟内,待药液渗入土中后,再覆土填平。或在罗汉果种植的地面上,每隔30厘米打一深15厘米的洞,药剂灌浆入洞后覆土封洞,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