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资淡季时,生意要这样做!
农资行业的经销商们都有句这样的口头禅:“谷熟黄,生意黄;收欠单,来年忙。”大意说的是到了秋收以后,农资生意开始步入清淡萧条之时,于是,不少店家与经销商半是打烊,半是经营,一面做生意,一面收欠款,边走边看,边卖边等,寄希望于来年的火爆生意光临。
难道生意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停下脚步了吗?答案显然不是。如今的各类农资市场总是接受着社会供求信息的诱导,在不声不响、不温不火之中,孕育着太多的“变数”。作为农资从业者,就不可以真正地“农闲我闲,谷黄我‘黄’”,在悠哉逍遥中,不知不觉流失机遇,退守市场;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空闲,调整思路,早做安排。即使是在农资销售的淡季,农资人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1. 盘店与“盘点”。销售旺季过去后,经销商对门店的营销农资品类、走销数量要进行一年一度的总盘点。就是这样“年年都做,年年做;家家都盘,家家盘”的惯例运作,恰恰是农资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盘店”绝不是按部就班的“点点数、登好记、摸个底”,而是要分门别类地列出个清单,能够看出农资品种一年之中的各自表现,分析悟出农资品类在当地市场销售中的“子丑寅卯”来,以便供作来年农资货源定夺的指示方向。要在盘店中认认真真“盘点”。从营销学角度看问题,这样的年终“盘点”,实质就是要对自家经营的所有农资商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彻查”,全年度的考察“盘点”,形成所有在册农资品类的走销“曲线”,在制定来年的农资订货计划时做到胸中有数,努力减少盲目性,让更多适销对路农资商品在经营中发挥作用。
2. 热销与“压库”。许多处于热销中的农资商品,往往会供不应求,当然不会留有库存。而对于热销的农资产品,我们不妨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看待热销、旺销的农资商品。比如农药类的商品销售与农作物属地的病虫害发生与流行息息相关,处于某种作物病害高潮集中年份,农药商品热销是再正常不过的。再则,农作物区域性布局与耕作面积的变化,都会诱发因需求量的涨跌形成农资商品种类的热销与滞销。那些处于平常性、常规性的农资商品,往往会滞销,有的还会出现部分量的“压库”。对于这样的商品,还是有一点储备为好,适量留存“压库”,以备应急之需。
3. 调进与“走货”。通过细致的盘点,再进行缜密的考证,及时对家底储量安排调进与“走货”,也是农资经销商淡季该做的。掌握农资市场大宗商品的销售走势,参考农业科技部门的相关预测性意见,及时调进农资商品,按照当地农业生产使用时需,切实做好首批农资商品的进货工作,以至“手中有货心中不慌”。有进就必须有出,对那些压库过量与时需性较强的库存,则“该出手时就出手”,迅速与市场打探沟通,及时“走货”,弥补那些“需者缺”的不足,使“死物活用”“滞货活销”,减轻流转压力,加速资金流转,提升经营效益。
4. 补路与“探路”。生意清淡之时,正是反思经营工作、调整与弥补缺陷的时候。作为农资经销商,在此关键节点认真开展一次全年度补路调节是十分必要的。农资经销商的路怎么补?要因人而宜、因货而宜、因地制宜。大致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重点补好商品来源的“进口之路”,查一查全年进货渠道的缺失与不足,找一找还有哪些上游渠道节点不是很通畅;二是看一看农资商品营销的“出口之路”是否通畅,已有的销售路径是否得以保持,还有哪些销路有待掘开关卡,以保证销售大道畅通无阻。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