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间作物不同,芦苇的防除也不同
芦苇生长迅速,不仅生长在荒地,也会蔓延至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果园等作物田,争抢水肥和光照,且极难防除。在田间发生后与作物竞争水分和养分,密度大时形成遮阴,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采取人工刨根挖除费时费力,而且芦苇用通常的化除很难根除。
一、 芦苇难防除的原因
1. 假死性。当叶片受药害后茎秆内会分泌物质使叶片脱落,药剂很难通过维管速束传导到芦苇的根部,茎秆短暂的发黄后从腋芽处又长出新的枝叶。
2. 表皮屏蔽。腊质表皮具有防水、防渗的功能,药剂根本不能通过表皮渗透到维管束内,用药无效。
3. 发达的根系。根茎斜上、斜下和横向三个方向生长,构成了芦苇强盛的繁殖能力。
4. 地下茎。芦苇的根状茎非常强韧,这是芦苇难以根除的最关键的因素。其每一个节间只要条件合适,都可以长出新芽冒出地面,每个节上也能长出根系。从而即使地上部全部被杀死,仍然可以反复发生。
二、 芦苇除草方法
对于果园、非耕地、田埂的芦苇,可以选用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防除,最好是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进行防除,另外精吡氟禾草灵对芦苇有特效。由于芦苇叶片较窄且蜡质层厚,打除草剂时应加入浸透(非有机硅类渗透展着剂)助剂,增强附着渗透能力,有利于药液进入芦苇植株体内并发挥作用,除草效果更好。
对于大豆、花生、棉花等阔叶作物田,可以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进行防除。10.8%高效氟吡甲禾灵60~80毫升/亩对水喷雾,在芦苇3~5叶期时喷雾效果好;精吡氟禾草灵最佳施药时期是芦苇3~6叶期,总之在芦苇草龄较小时喷雾防除效果好。
对于发生在水稻田,在水稻生长适用茎叶除草剂时(一般3叶以后,最好是分蘖期),在芦苇有3~6叶时用氯氟吡啶酯加氰氟草酯或者氯氟吡氧乙酸加氰氟草酯,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在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水稻田,结合除草施用甲氧咪草烟,对芦苇也有较好防效。
对于发生在小麦田,常用的小麦除草剂对芦苇效果不佳,针对芦苇少量发生的田块,可选用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甲禾灵等具有内吸性药剂涂抹芦苇茎秆、叶片,能有效地将芦苇防除,防止其在田间蔓延。针对于小麦田芦苇较多的田块,可在小麦蜡熟中期(茎秆及剑叶呈黄绿色,中下部叶片全黄,麦粒玉色)喷施草甘膦,用药后4~5天芦苇心叶枯黄,心叶基部腐烂,茎秆基部呈浅褐色,潜伏芽呈水渍状。每亩喷施草甘膦400毫升,对水30公斤进行喷施,药后6天芦苇株高在50厘米以下的植株全株枯死,80厘米以上的植株心叶也会枯死。由于小麦从蜡熟中期到蜡熟末期一般需4~5天,此阶段的灌浆速度已经很慢,而在蜡熟中期施用草甘膦,从施药到芦苇心叶枯黄和小麦枯死要4~5天时间,与小麦从蜡熟中期自然过渡到末期所需的时间基本吻合,所以蜡熟中期施药对小麦灌浆无明显不良影响。
对于发生在玉米田,在玉米3~5叶期可用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防除(不可用于糯玉米),或者等玉米有9叶以后用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进行定向喷雾。
对于茎秆不是很高的作物而田间芦苇又不是很多的的田块,也可采取灌根方式进行靶标防除:用30%草甘膦1:3对水稀释配成母液,贴地割走芦苇茎叶,在芦苇节间中空的管内,每杆注射2~5 mL。草甘膦具有内吸性,灌药后第2天叶片发黄,约10天地面茎秆全部枯萎,还能杀死地下根状茎,效果较好。没有除干净的零星芦苇发生时再次用上述方法,反复几次可以根除芦苇。
综上,因芦苇生长的地块不同,适用的除草剂不同,施药的方式也不同,主要还是依靠草甘膦、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甲禾灵等除草剂来防除。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