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芋头疫病要从芋头苗抓起
芋头疫病是芋头生产上的一种难以防治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多在夏、秋两季发病,发病盛期长,危害损失大,已成为制约芋头生产发展的瓶颈。那么,芋头疫病该如何防治呢?
一、发病症状与发病规律
发病症状:叶片受害,初期发生圆形暗色或褐色小斑,迅速扩大后形成轮纹大斑,叶背轮纹最明显。斑点外围有白色的霉状物,斑上沿叶脉分泌黄色的液滴或凝成粒状,斑外呈暗绿色水渍状和黄色的环带,最后叶片枯烂穿破或破裂。叶柄受害,常形成暗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使叶柄和叶片变黄而枯萎,发病严重时,全株只留下1~2片新叶。地下球茎受害,可致部分组织变褐腐烂。
芋头疫病常和炭疽病常混合发生,二者区别:炭疽病斑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显,斑外黄晕亦明显,斑面病征为小黑点;疫病病斑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模糊不清,无明显黄晕,病征为薄层白霉。
发病规律:芋头疫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芋翌年长出的芋株成为中心病株,南方田间芋株终年存在。一般在种植地低洼渍水、偏施氮肥、过度密植或长势过旺地块,芋头疫病易大发生。因芋头品种不同,其抗病性也有差异,水芋比陆芋抗病,陆芋中的香芋又较红芽芋、白芽芋抗病。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6-7月形成发病高峰期,进入8月下旬后气温、湿度逐步下降,病害逐渐趋于缓和。
二、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1) 除选择抗病品种外,要做好沟系配套,开好“三沟”。栽植时实行高厢深沟,确保有大雨的情况下能及时排干田中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蔓延扩散。在出现持续干旱时田间要适量浇水。
(2) 施好“膨大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当芋苗7~8叶时,每亩施用菜籽饼肥150~200公斤+45%氮磷钾复合肥30~40公斤,或有机复混肥40~50公斤,不要偏施氮肥。
(3) 及时摘除芋头下部的病叶、老叶。芋下部的老叶是疫病的初侵染的病源,应及早摘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病原基数壮棵,减少发病几率。
(4) 实行稻、芋轮作。在芋头集中产区,实行稻、芋1~2年水旱轮作,并适当稀植。
药剂防治:防治芋头疫病一般从“芒种”开始,经常巡田,一旦出现零星病株,立即喷药防治防止病害扩散。目前,用于芋头疫病防治的农药较多,氯吡菌胺、氰霜唑、嘧菌酯、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霜霉威、烯酰·锰锌等药剂,均可用于芋头疫病防治。用药时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在实际生产中,各地使用的药剂不同,因而出现的抗药性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当地的的药剂种类。
具体方案: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2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发病严重时可选用混配剂防治,如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0克/升氰霜唑悬浮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1∶1∶150波尔多液(即硫酸铜0.5公斤、石灰0.5公斤、水75公斤)+松脂合剂0.5公斤喷施(药剂易于粘附在叶片上而提高杀菌效果)。以上药剂配方任选一个喷药防治,隔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次,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