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角钻心虫难治源于动手太迟
最近,有几个种植豆角的大户向笔者反映豆角钻心虫太难治,每年豆角田里长出的豆角都会出现很明显的虫孔。这种被虫蛀的豆角品相差,即便降低一级仍没人愿意收购。现在每天都能摘出百十斤被虫蛀的豆角,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最犯愁的是他们也都打了好几遍药可还是治不住这些虫子,便问笔者这倒底是什么原因。
首先,据笔者了解大部分种植户管理方法粗放,从来不提前预防,故使得卵孵化率较高,间接增加了前期田间的害虫基数。当种植户能够肉眼明显看到豆角钻心虫为害时,表明此时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严重了。此时在钻心虫已经钻入豆荚中后再喷药,已经迟了,因为药液很难直接接触到躲藏在荚里面的害虫,所以喷药效果很不理想。
其次,种植户在购买和选择药剂时,还是选用常规的甲维盐、氯氰菊酯等药剂,而现在豆角螟虫对这几种药剂的抗药性已很严重,所以喷施效果越来越差,虫子仍会越来越多。
最后,钻心虫“祖宗三代”不同的入侵方式混杂,导致防治难。豆角钻心虫又叫豇豆螟,其成虫分散隐蔽,产卵范围较大且量多,“三世同堂”现象多,故不容易喷药扑杀或诱杀。
豆角钻心虫(豇豆螟)对豆角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开花以后,刚孵化的豇豆螟会钻入花朵为害,细心观察可看到花上有小洞孔,严重时出现花朵凋落;二是在豇豆螟幼虫进入三龄后转移为害,即从花朵迁移到豆角果实上,啃食果皮,钻入内部为害。使得豆角果实出现畸形,甚至明显孔洞等情况。豇豆螟成虫活动能力强,产卵时可以把卵产在豆荚上、花朵里、叶柄等处,量大又不易被发觉,且幼虫昼伏夜出,更增加了其防治难度。
针对豆角螟的越冬及发生规律,故要加强肥水管理,做到出苗一致、长势整齐、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以便在关键时期可集中消灭豆角钻心虫的三代。防治不可动手太迟,必须预防在前,尤其是今年发生严重的田块,在来年种植时更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一、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1) 种植户在当年夏季豆角种植结束后,植株残体集中销毁;冬季翻耕土壤,利用低温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虫,从而降低第二年害虫基数。
(2)在来年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处理,再次杀灭土壤中结茧越冬的老熟幼虫,否则在气候合适的情况下会羽化为成虫出土活动。因此,要在播种前要对土壤做灭杀虫处理,药剂处理时可加施新高脂膜(植物生长表面保护膜剂,可保温、保湿、防病驱虫),或可用0.1%的噻虫胺颗粒剂15~20kg/亩,或4.5%敌百·毒死蜱颗粒剂2kg/亩地撒施,都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3) 豇豆开花前预防。预防豇豆螟虫最佳的时期是在开花前,此时豇豆螟虫仅在植株表面为害,较容易杀灭。因此在开花期前,可喷杀藏在花蕾中的豆角钻心虫幼虫;谢花后,豆荚长成10余厘米长时再喷药1次可杀死初孵和蛀入幼荚的低龄幼虫。建议种植户亩用45%的甲维盐·虱螨脲水分散粒剂5~8g对水15公斤,或10%的虫螨腈悬浮剂20~30ml对水15公斤,或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喷施效果较好。前期喷药最好加入杀卵药剂,比如虱螨脲等,这样可达到虫卵兼防效果。
(4)做好对豇豆螟虫成虫的预防消灭做工作。每年的6-8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在豇豆的花朵、叶柄等位置大量产卵,尽最大可能杀灭成虫,后期豇豆螟虫自然减少。防治豇豆螟成虫,可以在打药时加入一些杀虫剂,比如顺式氯氰菊酯等就可以高效杀灭。还可以在田间放置一些杀虫灯,大量诱杀成虫。
二、 防治豇豆螟虫的药剂配方
药剂配方很关键,下面几个高效配方值得一试:
配方一:12%的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60ml对水30公斤。甲维盐能够干扰害虫体内神经传递过程,使得害虫麻痹死亡;虫螨腈能够干扰害虫体内细胞中的线粒体活动,使其不能为害虫提供能量,接触药液的害虫,12小时内死虫率能达90%以上。
配方二:10%的虫螨腈·茚虫威悬浮剂60~80ml对水30公斤。虫螨腈和茚虫威是两种非常高效杀虫的成分,虫螨腈抑制细胞线粒体活动,能够快速击倒害虫;茚虫威干扰害虫体内信息传递过程,使得害虫麻痹拒食死亡,持效期长。两种成分搭配针对抗性豇豆螟非常高效。
三、 防治豇豆螟的注意事项
首先,种植户要注意用药时间。豇豆螟虫一般在早上或者傍晚最为活跃,其他时间多数躲藏在豆荚或者花朵中,当它们躲藏在这两个位置,药液很难直接接触害虫,防治效果会打折扣,所以一定要在早上或者傍晚用药。
第二,在打药的时候添加渗透剂。农户可以选择有机硅、甲基乙基植物油等搭配喷雾,提高药液的渗透性,杀虫效果更好。使用助剂不仅增加了杀虫的速效性,对于防病也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第三,须防范于未然。因虫害一旦发生,势必会对豆角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即便用药补救也是“亡羊补牢”,效果差。因此,豆角钻心虫的防治必须提前用药,马虎不得。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