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惊蛰后,棚室蔬菜“四小虫”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4-4-23 14:24:33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马芳骥整理

随着“惊蛰”节气尘埃落定,大棚内的“四小虫”(蚜虫、粉虱、螨虫、蓟马)快速“苏醒”后,忙不迭地繁衍起了后代。这些“小虫”虫口密度大,世代重叠、虫体小难发现、抗药性逐年增强,若不及时对症预防或治疗,很容易造成“四小虫”泛滥成灾,严重降低蔬菜产量,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一、细数棚室蔬菜“四小虫”的危害特点

1.蚜虫 有桃蚜、棉蚜、瓜蚜、萝卜蚜等40多种,主要为害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以成虫或若虫群聚在叶片背面或在嫩茎、嫩梢等生长点、花器上刺吸汁液为害,分泌的蜜露引起霉菌病发生,阻碍叶片生理机能,减少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同时还传播病毒病,上半年危害高峰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

2.粉虱 在棚室中终年为害,常见的粉虱类主要有烟粉虱和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具趋嫩性,所以植株上部新生叶片成虫多;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果实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产量。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集为害,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引发煤污病,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未孵化的卵主要集中在植株中层及以上的叶背面以及侧枝等处,中层以下的老叶上的虫卵多已孵化,因此喷药时要有所侧重。

3.蓟马 在茄子、辣椒及瓜类蔬菜生产中发生较为普遍,各部位叶片均能受害,但以叶背为主。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物生长点、花器,苗期一般群集在叶背面为害,为害严重时连成片,可造成叶片变硬、缩小、细长、皱缩,顶叶不能展开,形成“兔耳状”;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疑似病毒病危害。瓜类叶片茸毛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花朵不孕或不结实,幼果受害可见银色取食疮疤。上半年 3~5月份为全年的第二个高峰期。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环境,大雨后或浇水后土壤板结,致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蛹不能孵化成虫;成虫活跃、善飞、畏光,白天多在叶背或土壤缝隙中,阴天、早晨、傍晚和夜间才在寄主表面活动,因此最好选清晨露水未干时或临近傍晚时分喷药。

4.螨虫 螨类害虫有红蜘蛛、茶黄螨等,在辣椒、茄子、丝瓜等蔬菜上为害极严重。红蜘蛛为害初期,叶背可见针尖大小的红点,被害叶片正面对应的叶背多现细小白点,或褪绿呈不规则变黄;中后期全株外观上似缺氮肥变黄症状,茄子、番茄叶片中后期叶正面布满褪绿斑,叶脉较明显似缺镁症;发生严重时叶片背面成黄红色沙点,导致叶片小、失绿变黄然后枯死,背面有白色丝网。红蜘蛛若虫群集在植株幼嫩部位即生长点刺吸汁液,造成秃顶,为害果实或茎秆可见细小白点食痕,后期呈木栓化。

茶黄螨为害叶片时,嫩叶受害皱缩、纵卷、变小,叶片增厚、僵硬、易碎、叶脉扭曲。叶片正面绿色,背面多呈黄白色至黄褐色,粗糙、发亮,具油渍状光泽或油浸状(区别于病毒病),叶片畸形窄小、皱缩或扭曲畸形,从叶缘变褐向下或卷曲(区别于病毒病)。用肉眼难见害螨,棚室条件下几乎全年可发生,春秋发生严重。螨类害虫多分布在叶片背面,因此喷施螨虫时要将喷雾器喷头斜向上45度,以喷施到叶片背面。

二、“四小虫”的防治措施

1.非药剂措施。除做好农业管理外,物理防范也必不可少。

一是黏虫板。因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体型小,非常容易被忽略,而黏虫板在杀虫的同时,可作为棚室害虫“警报器”,利于早发现、早示警。建议棚室内将黄板、蓝板搭配使用,黄板可黏杀粉虱和蚜虫,蓝板可诱杀蓟马。一般黄板悬挂高度应高于植株10~15厘米,而蓝板则应与作物持平。另外,在低温季节黏虫板悬挂要靠近生长点,黏满害虫后要及时更换。

二是对于蝶蛾类害虫,可使用黑光灯、诱捕器等诱杀其成虫,以减少其产卵量。诱捕器通过某一种害虫的专用性激素诱芯诱杀该害虫的蝶蛾类成虫,一个诱芯可以发挥两个月的诱虫作用。对于多种害虫同时暴发,可相应多挂几种虫害诱捕器。

2.药剂措施。在非药剂措施下仍不能有效遏制害虫发生并达到防治指标时,必须推荐如下防治药剂。

一是防治蚜虫。可选用24.7%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500倍液,或10%醚菊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剂1500 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000 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并交替使用。对桃蚜一类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时均应加0.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二是防治粉虱类。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200~300 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吡蚜酮悬浮剂 2500~4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 倍液,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 2000 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4000 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 1000 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 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1500倍液混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三是防治蓟马。可选用2.5%多杀霉素水乳剂70~100 毫升/亩对水60升喷雾,或1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6000 倍液,或24%%螺虫乙酯悬浮剂 3500 倍液,或15%唑虫酰胺乳油 1100 倍液,或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或 6%乙基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 倍液,或24.5%高效氯氟菊酯·噻虫嗪混剂2000 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1500~2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25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或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或10%吡丙·吡虫啉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四是防治螨虫。可选用5%氟虫脲乳油 1000~2000倍液,或50%丁醚脲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3000 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 2500~3000倍液,或73%炔螨特乳油 2000~2500倍液,或100克/升虫螨腈悬浮剂600~800 倍液,或15%阿维菌素·辛硫磷乳油1000~1200 倍液,或3.3%阿维·联苯乳油1000~1500倍液,或 5%噻螨酮乳油1500~25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1500~2000倍液,或 5%唑螨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共喷2~3次,注意轮换用药。

三、防治“四小虫”的注意事项

预防和防治“四小虫”时需选择一些防控效果较好的药剂,如螺虫乙酯、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等,可定期喷施,以避免“四小虫”大面积暴发。防治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杀虫剂配合杀卵剂使用,做到虫卵兼杀。如白粉虱的成虫、若虫、卵等在棚室内是同时存在的,如果只杀了虫,而卵、蛹就会继续孵化成虫,会继续为害蔬菜。要保证防治效果必须注意虫、卵兼杀。防治螨虫,可选择乙唑螨腈 +哒螨灵+螺螨酯喷雾;防治蓟马,可选择多杀霉素+联苯菊酯喷雾;防治粉虱类,可选择噻嗪酮+烯啶虫胺喷雾;防治蝶蛾类害虫,可选择苏云金芽孢杆菌+甲维盐/氟虫双酰胺+氟啶脲喷雾。

2.杀虫剂配合助剂使用。如白糖、渗透剂、黏着剂等提高药效。

3.用药时,结合害虫习性进行。如蓟马昼伏夜出,粉虱、蚜虫等在叶片背面产卵等,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和方法。

4.用药需速效、长效结合。害虫在棚内世代繁衍,杀虫后,卵还会孵化,所以杀虫时,应注意速效、长效结合,保证较长的持效期。

5.防治害虫的关键是棚室内全面用药。除喷施作物外,用药也包括地面及棚体。同时,要随时清除棚内及棚外四周杂草,降低虫口基数。

编辑人员:马荟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