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姜“三大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生姜栽培面积最大且出口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左右,仅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另在云南、湖南、贵州、广东和四川等地也多有种植。由于多年连作种植,导致生姜茎腐病、姜温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已成为困扰和阻碍生姜生产的三大顽症,是当前生姜种植区不可逾越,但又必须逾越的“一道坎”。那么,如何做好生姜三大病害的防治工作呢?笔者在长期指导姜农进行土壤改良、科学用药、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和综合防治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供种植者参考。
三大顽症的症状特征
生姜茎腐病
生姜茎腐病也称大姜腐霉菌根腐病,也称烂脖子病,是生姜最容易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特别是多年种植生姜的地区,生姜根腐病发生后可造成15%~50%以上的损失,一旦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甚至能造成绝产。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叶面有斑点,严重时还会穿孔。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及叶缘褪绿变黄,后扩展到整个叶片,且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至整株黄化凋萎后枯死。发病初期生姜颈基部出现水渍腐烂状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发病后期病斑环绕颈基部一周,根茎接近土壤位置出现腐烂,导致颈基部组织腐烂倒伏,一般6、7月份开始发病。
发生原因 连作重茬地块发病重,且发生与气候条件、温湿度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如山东种植区自3月底至4月初种植大姜时,为提高地温会给大姜扣一层膜或二层膜,至6月底山东地气温已经达到30℃,一些姜农还舍不得撤膜,导致中午时段温室和膜下的温度达到38~40℃,大大超出了大姜生长所需要的正常生长温度(适宜生长温度是22~28℃)。因此,高温高湿加上昼夜温差大,大姜根腐病就容易发生。
姜瘟病
姜瘟病是生姜种植过程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又称腐烂病、青枯病。目前尚未发现防治姜瘟病的有效药,所以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预防和控制方面。尤其应重视土壤改良,采取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增加生物有机肥的用量,通过以菌治菌,减少姜瘟病的发生。
发病症状 姜瘟病主要为害生姜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有明显的臭味。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发生原因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在姜块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借助伤口侵入。通常6月开始发病,特别是在生姜培土之后,培土容易对根系和生姜造成伤口,再赶上8-9月高温天气,姜瘟病就会发生甚至是快速蔓延。
根结线虫病
生姜根结线虫病,俗称生姜癞皮病、姜蚧。近年来,该病已在山东的昌邑、莱州、莱芜、莒县、安丘等多地发生。随着生姜连作和大规模的种植,这种病有加重为害的趋势,并且在部分地区已上升为仅次于姜瘟病的第二大病害,对生姜生产造成很大危害。根结线虫后期能直接导致姜块失去食用价值,商品率大大降低。
发生症状 生姜自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发病,发病植株在根部和根茎部可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一般为豆粒大小,有时连接成串状,初为黄白色突起,以后逐渐变为褐色,呈疱疹状破裂、腐烂。由于根部受害,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减弱,生姜生长缓慢,表现出茎秆细弱、茎矮,分枝小,叶片黄化。根结线虫前期发病不明显,一般自7月上、中旬开始即可显示危害症状,8月中下旬前后受害植株可比正常植株矮50%左右,但植株一般不会死亡。
“三大病害”综合防治办法
由于“三大病害”都与连作和土壤环境有关,以前种植户在防治时常走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分别防治)的误区,且重治疗、轻预防,重化学防治、轻生物防治。一旦茎腐病、姜瘟病、根结线虫几种病同时混发,治疗时抓不住关键要害,出现重复用药、盲目用药,导致防治成本高、效果差,药残检查不合格等情况发生。
笔者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和田间试验对比,对生姜三大病害的发生特点及发病条件进行了全面了解,发现这三大病害发病时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连作和土壤问题。因此,为克服生姜三大病害笔者总结出一些应对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轮作换茬。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这样病情可显著减轻。茎腐病、姜瘟病是两种普遍发生的病害,一般的姜田或多或少都有发生。由于姜瘟病病菌(青枯假单胞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而重复种植就可能使土壤中病原菌得到积累,因此生姜应尽量避免重茬种植。另外,要规避前茬不宜种植的作物,如辣椒、茄子、马铃薯、番茄、烟草等,因为这些作物本身容易感染青枯病、根腐病,对后茬种植大姜极为不利。
二是土壤消毒。若不能换茬的地块,采取土壤消毒处理。通过使用棉隆微粒剂、氯化苦等药剂在种植前2~3周施入离土表13~20厘米深的土中,施药前应保持土壤湿润,施药后用地膜覆盖压实,以达到对土壤彻底熏蒸消毒的作用,对预防生姜腐霉菌根腐病、姜瘟病、根结线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首先使用土壤熏蒸剂。推荐使用威百亩,这是一种低毒、无污染、使用范围广的土壤消毒处理药剂,主要用于防治线虫病、土传病,并兼有除草作用。作为土壤熏蒸剂可以兼杀真菌、根瘤线虫、杂草和昆虫等,即可杀灭丝核菌属、腐霉属、镰孢霉属、核盘菌属、瓶霉属、疫霉属、轮枝孢霉属等真菌,以及橡树根部寄生菌和十字花科根肿病原菌等;同时还可杀灭马唐、看麦娘、早熟禾、藜、马齿苋、繁缕、蒲公英、豚草、野芝麻、狗牙根、石茅、莎草等杂草。
威百亩的药用原理是药液与土壤中的水分混合后,能迅速生成一种对生物具有毒害作用的异硫氰酸甲酯,它以气体形态在土壤中扩散。在适当的土壤环境条件下(在高温季节利用日光照射,通过较长时间覆盖塑料膜来提高土壤温度),能够杀死导致作物发生枯萎病、疫病等土传病害的病菌、线虫以及杂草种子。我们通过实践每间隔一年使用威百亩土壤消毒一次(已连续使用了8年),已基本实现不再出现根结线虫和茎基腐病、姜瘟病的发生。
其次,通过黑白灰消毒。对病情较轻的地块可采取使用“黑白灰消毒”,即每亩撒施100千克草木灰和50~100千克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改良。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抑制这些病菌的发生和蔓延,对预防和控制茎腐病、姜瘟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是重视使用生物有机肥。我们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凡是使用有机肥少的田块,这三大病害发病就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酸化、土壤黏重、地势低注、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也重。因此,可通过每亩使用商品有机肥2000千克和微生物菌剂300千克;可在生长后期,亩用30千克氮磷钾肥料做追肥使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前期施足了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后期生姜根系明显增多、增粗、增长,病害也明显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病毒及类病毒等,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其微生物数量将会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与姜瘟病病原菌形成种间竞争,使病原菌生存受到抑制。即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对青枯病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试验结果表明,在生姜连作地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姜瘟病的发病率为61.80%;而在同一块地大量施入经过腐熟处理的猪粪、鸡粪(用量为猪粪2000千克/亩,鸡粪1000千克/亩),姜瘟病的发病率降至18.05%。由此可见,施用有机肥对姜瘟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四是严格种姜消毒。种姜带菌也是传播腐霉菌根腐病和姜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须防止种姜传染病菌。首先,在收获时严格筛选。种姜与普通姜分别存放,绝不可在姜瘟病地块采挖种姜,且播种前翻晒种姜时再次进行遴选,剔除带病种姜,杜绝种姜带菌下田。其次,在种植前对种姜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用72%农用硫酸链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1∶1∶200波尔多液浸种10~20分钟,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草木灰2kg加水0.5kg浸泡后取清液浸种10~20分钟。实践证明,种姜消毒对于预防生姜腐霉菌根腐病和姜瘟病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五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则,一要抓住早期用药,在生姜发病初期用药;二要轮换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三要对症用药,忌盲目用药。
茎腐病 对腐霉菌引发的大姜茎腐病,可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液灌根或直接喷淋根部。
姜瘟病 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喷淋生姜根部。交替用药每7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
根结线虫 化学防治根结线虫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可选用阿维菌素、噻唑膦等专门杀线虫的药剂。一般在一个生长周期内,连续冲施或滴灌2次即可。
阿维菌素是防治线虫安全性高的微生物杀虫剂。用量为每亩500毫升,应避开中午和高温天气,滴灌或随水冲施,防效可达80%~90%。阿维菌素不仅能防除线虫,而且还能防除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
噻唑膦是防治线虫常用的有机磷类杀线虫剂。具有优异的触杀性和内吸传导性,对线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为抑制根结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合成,具有强烈的触杀活性,并对传统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一些害虫,也有很高的活性。可防治的线虫包括地上茎叶外寄生线虫、地下植物根部内寄生线虫、半内寄生线虫、外寄生线虫等约20种。
从实际使用效果看,噻唑膦具有防治效果好、药效稳定、持效期长、对人和环境安全、无公害等特点,符合蔬菜出口应用要求,其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撒施 在播种前或移栽定植前,用10%噻唑磷颗粒剂2~3千克/亩,均匀撒于土壤表面,再用旋耕机或其他农具将药剂和表层土壤充分混合。药剂和土壤混合深度需15~20厘米。这种防治根结线虫的方法,防治效果好,但用药量大,成本较高。
(2) 穴施 在定植时,用10%噻唑磷颗粒剂1~2千克/亩,与10公斤细土或腐熟有机肥拌匀后穴施,此种方法成本低,防治线虫效果也很好。药后30天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侵染性幼虫数量减退率分别为76.8%、78.3%和88.5%。同时避免了药剂直接接触根系,不容易产生药害,出现抑制植株生长的现象。
(3) 灌根 在作物生长期间,发生根结线虫,可用20%噻唑磷水乳剂3000倍液进行滴灌防治,不但防治效果好,还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
另外,为安全环保提倡施用生物及微生物类产品防治生姜根结线虫。可提前施用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防治根结线虫,但其药剂受气候条件等制约,具体使用技术尚在探索之中。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