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选对药、正确用才是“王道”
在如今物资充裕、农药品种繁多的年代,种植户面对作物病虫害防治各种比对时,常常会出现选择困难。但无论怎么选择都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么,现在笔者就杀菌剂中“唑”字辈的性能大PK一下,同时,盘点防治细菌性病害最常用的6种杀菌剂,以明晰杀菌原理及适用场景,为防治用药时作出正确选择。
一、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氟硅唑,5“唑”性能大PK
1. 从杀菌谱和内吸性角度对比
杀菌谱: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氟环唑
内吸性: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
2. 术业有专攻,从专业性角度对比
苯醚甲环唑:广谱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炭疽病、白腐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锈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戊唑醇:广谱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铲除作用较强、杀菌快,对谷类作物增产比较明显,主要针对斑(叶斑,褐斑等)比较好。
丙环唑:广谱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内吸性,在香蕉上主要用于防治叶斑病,多在发病初期施用,作用效果快,猛烈。
氟环唑:广谱性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在大田、南方果树上用得较多,对谷类和豆类的锈病、叶斑病防效较好。
氟硅唑:活性最高的杀菌剂,对黑星病效果特效。
3. 农药使用安全第一,安全性、速效性对比
安全性: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
速效性: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
4. 几种唑类杀菌剂安全使用须知
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戊唑醇:高剂量下对植物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在果实膨大期谨慎使用,并且要避开作物的花期及幼果期等敏感期,以免造成药害。
丙环唑:高温下不稳定,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对某些双子叶作物和葡萄、苹果的个别品种也会造成药害,丙环唑叶面喷施时常见的药害症状是幼嫩组织硬化、发脆、易折、叶片变厚、叶色变深、植株生长滞缓(一般不会造成生长停止)、矮化、组织坏死、褪绿、穿孔等,种子处理会延缓子叶萌芽。
氟环唑:具有良好的内吸和残留活性,使用要注意用量及气候,否则易出现药害,对瓜菜类方面可能会造成药害,在番茄上会导致番茄顶端嫩芽花、嫩果失水,一般用在水稻、小麦、香蕉上推广,苹果套袋后也可使用。
氟硅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渗透性和熏蒸能力,氟硅唑持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使用期在10天以上。
5. 对植物生长抑制性对比
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抑制强度: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腈菌唑>戊菌唑>苯醚甲环唑>四氟醚唑
对炭疽病效果对比: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烯唑醇>氟环唑>戊菌唑>四氟醚唑>三唑酮
对叶斑病效果对比:氟环唑>丙环唑>腈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
登记作物个数(包括不在登记有效期作物)对比
苯醚甲环唑46种、戊唑醇24种、丙环唑17种、三唑酮13种、腈菌唑13种、氟硅唑11种、烯唑醇10种、氟环唑9种、四氟醚唑5种、戊菌唑4种。
二、防治细菌性病害,最常用的6个杀菌剂使用技术梳理
作物病害大都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侵染引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真菌引发的病害,而市面上销售的细菌性杀菌产品并不是很多,主要包括铜制剂(有机铜、无机铜)、噻唑类和微生物制剂等。其中,铜制剂如碱式硫酸铜(波尔多液)、氢氧化铜(可杀得)、噻菌铜、琥胶肥酸铜、喹啉铜、松脂酸铜、氧氯化铜(王铜)、络氨铜等,噻唑类如噻唑锌、叶枯唑等,微生物制剂类如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四霉素(梧宁霉素)、宁南霉素、多粘类芽孢杆菌等。现就常用的细菌性杀菌剂原理及适用场景分享如下。
1. 氢氧化铜 也称“可杀得”等,是一种广谱性的保护性无机铜类杀菌剂,最早于1968年推向市场,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铜离子被病原菌的孢子吸收,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使病原菌孢子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孢子细胞,起到杀菌的作用。同时,铜离子还能使病原菌细胞中的某种酶物质受到损害,阻碍病原菌的代谢作用,也能起到抑制和杀灭病菌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多点位杀菌作用。
2. 春雷霉素 也叫春日霉素,最早于1963年从日本奈良县的土壤中分离得到,是一种由放线菌产生的抗菌素,它的制剂产品于1966年由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推向市场,命名为“加收米”。1964年,我国从江西泰和县的土壤中也发现了这种成分,于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制成功并命名为春雷霉素,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的,具有低残留、无公害等特点,是一种环保型绿色生物农药。
3. 中生菌素 又称农抗751、克菌康,它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属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它的加工剂型是一种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广泛适用于水稻、黄瓜、白菜、苹果、柑橘、烟草等多种作物,用于防治溃疡病、疮痂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苹果轮纹病等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
4. 乙蒜素 乙蒜素是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也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其自身分子结构中的二硫氧基团和病原菌分子机构中巯基团反应,抑制病原菌的代谢功能,从而起到抑制和防治病菌的目的。乙蒜素被广泛地用于水稻、黄瓜、辣椒、大豆、油菜、甘薯、棉花、苹果树等作物,用于防治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霜霉病、黑斑病等100多种病害;同时,低浓度的乙蒜素还可以刺激作物生长,可以促进作物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等。
5. 噻唑锌 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并对部分真菌病害也有很好的预防、保护和控制效果,同时可以为作物补充微量元素,起到保健和增产的效果。由于噻唑锌当前还处于专利保护期内,所以相关的产品登记数量并不多。噻唑锌及混剂产品目前主要登记于草莓、大白菜、柑橘树、旱芋、黄瓜、辣椒、马铃薯、水稻、桃树、铁皮石斛、西瓜、西兰花、香蕉、小葱、烟草、芋头、猕猴桃等18个作物和场所,用于防治多种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
6. 氯溴异氰尿酸 兼有内吸和保护双重作用,在被喷施到作物表面以后,氯溴异氰尿酸会慢慢地释放出次氯酸和次溴酸,这两种成分是很强的氧化剂、溴化剂,通过扩散作用,可以穿透病原菌的细胞膜结构,与其内部的原生质发生反应,使其失去生理活性,从而导致病原菌的死亡,到达防治细菌、真菌等病害的目的。同时,氯溴异氰尿酸通过内吸传导释放次溴酸后,它的代谢产物为三嗪类及三嗪二酮类成分,这些成分则是应用广泛的抗病毒物质,具有很强的杀灭病毒的作用,因此,氯溴异氰尿酸具有同时杀灭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作用。
注意:由于细菌和真菌是两个不同的生物类群,所以病害发生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防治效果的,而且有时往往会出现多种病害混发的情况,实在拿不准什么病害,最好搭配用药,也可以选择能同时防治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如氯溴异氰尿酸、乙蒜素等。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