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害虫抗药性琐议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难怪时下的农民朋友都深有感触:现在的害虫越来越难打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昆虫抗药性与自然耐药性、选择性的区别
昆虫抗药性必须与昆虫自然耐药性和选择性严格区分开来。而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只有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这样方可说这种昆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害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再用这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降低。但是在大田防治中不能一出现药效降低的现象,就认为是抗药性。因为产生药效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药的质量问题、施药技术和环境条件、害虫的虫态、龄期、生理状态等。只有弄清楚上述条件的前提下,经过抗药性生物测定,才能确定某种害虫是否产生了抗药性。
测定抗药性必须使用相同的方法才能比较,抗药性程度,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5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20%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或抗性个体百分率愈大,其抗性程度也就愈高。
抗性类型
抗药性一般分为单抗性、多抗性、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等四种。同一地区连续使用一种农药所引起的抗性,称单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叫多抗性。例如,有些地区的小菜蛾、马铃薯甲虫等几乎对现有各类药剂都产生抗药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目前发现交互抗性现象较多,例如抗溴氰菊酯的棉蚜,由于抗击倒机理,因此对氯氰菊酯、百树菊酯及氯氟氰菊酯等几乎所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都产生交互抗性,具有交互抗性的药剂间不能轮换交替、取代或作为混剂使用。负交互抗性是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轮换取代和作为混剂使用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是对付害虫抗性的有效办法。目前发现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较少。例如对N-甲基氨基甲酸酯产生抗性的黑尾叶蝉,对N-丙基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变得更敏感;对内吸磷产生抗性的棉蚜,对甲基对硫磷似乎也有类似现象。
害虫抗药性从何而来?
农业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往往与其体型小、食源广、繁殖速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关。而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机理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选择学说:认为在用药之前种群中就存在对该药剂的抗性基因,由于用药的选择作用淘汰了敏感基因型的个体,使具有抗性基因型个体的比例增加,最后形成抗性种群。
基因突变学说:认为是由于药剂使用以后引起了基因突变造成的。用药后淘汰大量敏感型个体,存活下来发生基因突变具有抗性的个体。
基因扩增学说:认为在用药前害虫有抗性基因存在,由于药剂的使用使抗性基因呈几何级数增加。
昆虫体内代谢杀虫剂能力的增强,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制。杀虫剂施用后,一般可以从昆虫的体壁、口腔及气门三个部位进入体内。由于生物长期的适应性,昆虫体内形成了具有代谢分解外来有毒物质的防卫体系,其中主要起代谢作用的酶包括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脱氯化氢酶等。它们把脂溶性强的、有毒的杀虫剂分解成毒性较低、水溶性较强的代谢物(有些可能为增毒的代谢物),以便继续进一步代谢或排出体外。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代谢抗性,实际上是这些酶系代谢活性增强的结果。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害虫产生抗药性包括靶标不敏感、药液穿透率降低、代谢酶活性增强等原因,弄清机理后有助于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这其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更换农药品种。采用新的作用机制的药剂,使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重新对药剂敏感。二是增加药剂的穿透性。例如,使用具有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的溶剂来增强药剂对昆虫的毒力;抑制抗性个体的代谢酶活性,减少农药的降解。三是可以综合运用栽培模式、品种更换等其他措施。
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可采用其他非化学防治措施来减轻选择压力。要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保证,三者结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这是克服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措施。在采用化学方法防治害虫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并对天敌安全的农药。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农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天敌的生物防治作用,因此抗生素、植物性药剂和其他新型药剂为首选药剂。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但不合理的施药方式方法无疑在加速这一过程,以致于害虫抗药性的演变始终快于新药剂的研发。抗性治理的关键是早期预警,只有在抗药性水平未显著上升之前采取措施,才能有效地延缓抗性的发展。此外,要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品种,选用对天敌低毒的杀虫剂,要注意适期用药。科学合理用药无疑是减少抗药性产生最有力的措施,可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添加增效剂及多样化的施药方法等来实现。
交替与轮换使用农药
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多与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农药品种有关,因此在同一区域内不要长期连续单一使用一个农药品种,以此切断抗性种群的发生和发展。具抗性基因的个体其适应性常比敏感个体低,轮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后,可以降低原有抗性群体的抗性频率。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类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应慎重,因害虫易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和该种农药同类的其他品种也会产生抗性。
正确选用和混用农药
多用选择性的农药,少用残留期长的农药。所谓选择性主要是指农药对害虫天敌的选择性,施用这类药剂会使天敌得到良好的保护,利用天敌控制一部分害虫,减少单一使用农药的压力。少用残留期长的农药,其目的是缩短害虫与药剂的接触时间,从而使害虫缺少经常与药剂接触的环境,降低抗药性的发展速度。
2种或2种以上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具有提高药效、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扩大防治对象范围、降低毒性、降低成本等特点,因此药剂混用被广泛使用。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杀卵剂与杀成虫剂混用,杀幼虫剂与杀成虫剂混用等。农药的混用应根据农药的特点与功能合理混配。现存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敌百虫、敌敌畏与马拉硫磷混用,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混合使用,机油乳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等。
必须注意的是,相同配伍的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应与其他药剂之间轮用,否则仍然会引起害虫产生多抗性。
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
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某种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如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农药,则害虫的抗药性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如某些有机磷农药引起红蜘蛛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后,红蜘蛛的抗药性可基本消失,这样药剂的作用仍可恢复。
选择害虫的敏感期施药
害虫的敏感期是施药的关键点,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鳞翅目害虫的老龄幼虫对药剂的自然抗药能力和抗药性的发展速度,比低龄幼虫要强和快,尤其是从低龄幼虫就开始接触到药剂,但未被杀死而存活至老龄幼虫,会大大增加这些个体的抗性水平,给下一步的防治带来较大困难。
与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高温闷棚消毒、清园、修剪、覆盖法(如地膜、防虫网等)、黄板诱杀、杀虫灯诱杀、糖水诱杀、诱捕球诱杀等。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害虫综合治理和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其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其实质性内容都是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措施,甚至包括人工的一切有效措施,互相交叉、配合、取长补短,尽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用量,真正实现多种防治手段交替应用的综合防治,尤其要注意生物手段的利用。实际上,我国在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新疆等地在发生蝗虫时,用放牧鸭群的方法,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在春玉米主产区利用白僵菌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药次数;用糖蜜诱杀剂引诱鳞翅目害虫成虫,集中消灭;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菜粉蝶、小菜蛾和烟青虫及用草蛉防治苜蓿蚜虫等,既达到了防治效果,又体现了综合防治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统筹统治,在达到良好防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添加增效剂
利用能抑制害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增效剂与农药混用,可明显起到活化农药、提高药效、延缓和抑制害虫产生抗药性的作用。如在南方地区,菜农习惯在一些杀虫剂中加入一定量的芝麻油来防治小菜蛾;增效磷既是多功能氧化酶的增效剂,又能抑制酯酶水解作用;氯二丙醚作为击倒增效剂,可克服靶标的不敏感性。在氧化乐果中加入少量柴油防治介壳虫,可溶蚀蚧壳,使农药进入害虫体内,克服了介壳虫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除油类物质外,常用的增效剂还有中性洗衣粉、豆浆、植物油等。
多样化的施法
农药的使用方法除了常规的喷雾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饵、土壤施药、涂药、滴药、烟熏等,不同的用法交替进行,有助于预防和克服害虫产生抗药性。
改进施药技术
采用涂茎、涂干、灌根、根施颗粒剂,重点挑治中心株等隐蔽施药或采用“高杀死”局部施药的方法,保护天敌。另外,还要大力推广机动弥雾机、小孔径喷片,提高喷雾质量,从而以最少的药剂用量,达到最大的防效和最低的药剂选择压力。
开发使用土农药
土农药原料来源广且制作简单,对害虫不会诱发抗药性。目前有待开发的土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如烟草、蓖麻、大蒜、辣椒水、韭菜等。此外洗衣粉、油类、生石灰、烧碱、松香等,也都是配置土农药的好原料。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