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杀菌王”为何有时也会“翻车”

发布时间:2022-7-22 11:02:09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马芳骥

众所周知低毒内吸杀菌剂氯溴异氰尿酸,又称消毒灵、菌毒清,除杀菌功效外还具一定的促进作物营养生长作用。近年来在市场上被炒得特别火,有人称它为“杀菌王”,也有的称它为“万能杀菌剂”,说是对真菌、细菌、病毒都有效,听起来好像这种杀菌剂真的无所不能,但也有很多朋友用了以后表示效果并不佳,出现这种“翻车”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须了解氯溴异氰尿酸的主要特性

01 杀菌谱广

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主要通过药剂喷施在作物表面上,慢慢地释放的次溴酸(HOBr)和次氯酸(HOCl),起到杀死病菌的作用。也可通过被作物吸收后,传导至作物的各个部位,在植物体内,释放次溴酸后的母体形成三嗪二酮和均三嗪,达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因此,杀菌范围很广,可广泛用于防治软腐病、病毒病、青枯病、炭疽病、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瘟病、根腐病、恶苗病、茎腐病等真菌和细菌性病害,也可用于防治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病、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等多种病害。

02 速效性好

氯溴异氰尿酸主要通过释放次溴酸和次氯酸进行杀菌,次溴酸的杀菌活性比次氯酸高4倍多;该药剂同时释放次溴酸和次氯酸,二者同时杀菌。因此,杀菌更快速,速效性更好。

03 保护治疗作用

氯溴异氰尿酸不仅通过释放次溴酸和次氯酸杀菌,还能通过内吸传导,在植物体内释放次溴酸后的母体形成三嗪二酮和均三嗪,达到杀灭病毒的作用。二者同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

04 价格实惠

价格实惠。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相对于进口的杀菌剂成本较低,一般每亩地一次只需几元钱。

05 选择性不强

目前许多杀菌剂选择性都很强,只针对某些特定的病害防治效果好,而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真菌、细菌、病毒所有病害都有杀灭作用,尤其在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病害辨认不清的情况下,用该药剂也有很好的“盲猜”防治效果,尤其对无特效药剂的细菌性病害效果突出。


成为“杀菌王”“万能杀菌剂”的前提条件

从上文我们知道氯溴异氰尿酸最大的优点就是强氧化性,但这也成为其在使用时的一大弊端,正因为强氧化性使得氯溴异氰尿酸混配性略显较差。成也强氧化性,败也强氧化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这个特性,成为安全混配的隐患,即强氧化性导致和其他药剂复配以后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不仅仅使它的药效下降,被混配的药也会因其氧化性导致无效或减效。因此,氯溴异氰尿酸使用时尽量不要和其他药剂混配。

Q1  那么,哪些药剂一定不能和氯溴异氰尿酸混配呢

不能与碱性农药、有机磷、无机铜等混用,不能与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含氮、含氨基酸、腐殖酸、海藻酸叶面肥混用;也不能与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等混用,会影响生物制剂的杀菌杀虫效果。

如果使用时实在搞不清哪些能混用、哪些不能混用,最好自己先做个简单的混配试验,或者为保万无一失干脆直接单独使用。

另外,目前应用于农业的氯溴异氰尿酸,主要是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这是唯一剂型和含量。有种植户还反映使用过70%、80%的氯溴异氰尿酸,目前这两种含量的药剂在国家正规文件上是查不到的,可理解为不正规的,所以效果差也是理所当然的。


使用氯溴异氰尿酸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01 用量问题

使用氯溴异氰尿酸防治真菌、细菌、病毒病害,如果复配其他药剂,建议使用量在10~20克/亩。一般建议单独使用,但单用氯溴异氰尿酸防治病害时如果用量不足,确实没有很明显的效果,按照各个厂家的推荐用量,一亩地一般使用量为4060克。而多数厂家的生产规格却是1020克,并且多数农资老板指导用药也不会让你用到四五十克,为什么呢?就因为氯溴异氰尿酸氧化性太强、混配性差,用多了有药害风险。

青葱岁月,弹指间,毕业季到来。恍惚昨天还是那稚气未脱懵懂的样子,才觉时光如此短暂。天南地北,各奔东西。

02 混配顺序很重要

使用氯溴异氰尿酸时,喷雾器先加半桶水,将氯溴异氰尿酸单独用水充分溶解稀释,再倒入打药桶充分搅拌,然后其他农药再按顺序二次稀释配药,并且现配现用。已经有种植户反馈,混用不当有爆炸的风险,所以混用时最好在宽敞通风处,有些产品会有刺激性气味,存放时应防高温、防暴晒。

03 通过复配解决持效期短问题

因氯溴异氰尿酸持效期短,所以使用时应配合一些长效杀菌剂。比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可以使用氯溴异氰尿酸+吡唑醚菌酯/多菌灵等;防治细菌性病害,可以使用氯溴异氰尿酸+春雷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以使用氯溴异氰尿酸+氨基寡糖素/宁南霉素等。

04 在作物花期、幼果期慎用

部分农作物,如红提葡萄、中华油桃等个别品种对氯溴异氰尿酸敏感,需要谨慎使用;同时必须注意每季作物最多使用不超过3次。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