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三种杀菌剂有啥区别
众所周知,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杀菌剂,但很多农资商和种植户对这3个杀菌剂却傻傻分不清,究竟它们间有哪些异同呢?
一、 都叫“菌酯”效果有何不同?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主要成分的骨架是差不多的,只是有略微差异,导致在防治上面也有略微的差异性。这3种杀菌剂的源头,都是从一种蘑菇当中提取出来的。巴斯夫公司第一个将醚菌酯(别名翠贝)推向市场,随后不久先正达推出了嘧菌酯,也就是阿米西达。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在杀菌剂界呼风唤雨,其他公司也想尽各种办法跟进,推出了很多“菌酯”,但嘧菌酯是将活性、成本等因素完美平衡的产品,性价比相对较高,再后来巴斯夫又开发了吡唑醚菌酯(别名凯润),势头也很猛。
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铲除性和内吸性3种,在病菌侵染前施用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称为铲除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部位而消灭病菌的,称为内吸性杀菌剂,许多铲除剂也是内吸剂,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这3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起来较早。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来说,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儿去。
二、 药效好但不能长期单一使用
在很多人眼中,这3种“菌酯”杀菌谱广,治病效果很不错,用药水平高的地方使用频率很高,殊不知这简直就是浪费这类杀菌剂的强大功效。
首先,这类杀菌剂最好在孢子萌发前使用,虽然这不现实,没看到病斑的时候没人会打药,而且这么贵。
其次,如果发病了,使用这类杀菌剂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防止游离在空气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杀灭病菌。
第三,请尽量减少使用这类药剂的次数,它们的作用位点非常单一,抗性起得比较快,一季用3次封顶了;别指望单独用它杀菌,活性真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没多大区别,只是防效和持效期要好很多。所以说不能长期使用单剂做治疗作用,最好配着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一起使用。当然,也不能把这三类产品一起用,既是浪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三、 成也渗透,败也渗透
这3种杀菌剂有很强的渗透性,是因为它们都含有酯,据相似相溶原理,故更容易溶解在另一种酯中。植物叶面最外面的表皮是由各种角质、蜡质、糖、木质素组成的,虽然名字听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和酯长得很像(蜡质和角质本质上就是酯),所以叶片都和这三种杀菌剂有很强的亲和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三种杀菌剂的强渗透性。尤其嘧菌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都会明确说明不要与有机硅和乳油混用,原因就在这里。嘧菌酯在喷到叶片上透过表皮的过程会引起表皮角质层和蜡质层的重新排列,大幅度增加叶片的通透性,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的,表皮组织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导致局部叶片蒸发量增大就很容易产生药害,再者表皮角质、蜡质重新分布时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叶片蜡质或角质出现真空,也会造成药害。有机硅和乳油会增加这种药害的风险,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药害。大部分的植物在苗期时叶片表皮上的蜡质比例较大,角质和木质素含量较少,所以小苗期都要慎用。
吡唑醚菌酯比较神奇,出现药害的几率不大。反正已知的是,嘧菌酯在嘎啦苹果上会造成药害,嘧菌酯+乳油在上海青上会造成药害。总之,强大的渗透性让这类杀菌剂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但也对个别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三种杀菌剂的风险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均属高等抗性风险,且彼此间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种,均会同时对3种杀菌剂都产生抗性),长期连续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对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个作物生长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合计用药次数也不应超过3~4次,应该和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三唑类等)轮换交替使用,可以延缓抗性产生。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