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生产工厂化,果园生产现代化
世界人口即将达到 100 亿,如果农业产量没有大幅增加,10亿以上的人口将面临饥饿(不含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农业发达国家美国、以色列、荷兰等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应对。因此,那些国家的农业工业化植物工厂被称为21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不依赖气象环境、土壤条件等前提下,获得高产农作物,有着传统农耕(如大棚+基质+滴灌)无法比拟的革命性优势。那么,我国现代农业又做得如何呢?现在随着记者的脚步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智脑”种地 这个“番茄工厂”不一般
口感绵软,滋味浓郁,恰似儿时老番茄的味道。当下,成都等城市的盒马超市内,一款名为“老味道”的粉皮番茄常被消费者“宠爱”。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番茄皆源自四川眉山东坡区,它们的主要栽种者并非普通农民,而是由电脑终端和物联网等组成的“智慧大脑”。
“番茄工厂”产量是传统种植5至7倍
近日,眉山市东坡区户外温度已飙升至35℃,但当地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大棚内,却让人丝毫不觉炎热。
放眼远眺,一行行高架栽培设施上,红黄错落的番茄长势喜人,工人们置身其中,忙着盘头、绕蔓,这里俨然是一个“番茄工厂”。
“大棚的常年温度维持在20~26℃,是最适宜番茄生长的温度。”西南智慧农业项目计划部负责人潘聪告诉记者,这个智能温室大棚占地约112.8亩,里面种植了大约21万株番茄。其间,每一株番茄苗都可以持续生长近9个月,较传统种植生产周期大大延长。“通常,我们从前一年9月上中旬定植,当年11月底、12月初采摘,可一直持续采到次年7月、8月。”
“超长”的生长周期,为充足的产量奠定基础。“我们的番茄基本上每长3片叶子,结一次果。算下来,整个大棚内的单日平均采摘量约为15吨左右,春节高峰期单日可达20吨左右。”按照一次定植,持续采摘9个多月算,这里的番茄有更长的生长周期,棚内每窝番茄可持续长到17米。平均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75公斤,是传统种植的5~7倍。
“智脑”控制 大数据助力科学种田
那为何棚内的番茄苗可以超长“待机”呢?原因在该智能温室大棚内,有一个电脑控制室,这是整个大棚的“中央智脑”。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棚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一系列环境指标,而这些数据由分布在大棚内2000多个传感器采集传输,“智脑”则预设番茄最佳生长参数,根据采集数据自动控制棚内的灌溉系统、帘幕系统、水雾系统等,进而对棚内的温度、光照、水肥等进行调节,营造最佳生长环境。适宜的生长环境,使这里的番茄无论大小,其口感、色泽、营养成分都大同小异,从而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大棚内的科技元素还不止这些,这里种番茄不用土栽,而是吃“营养餐”。一枝枝番茄苗被插在配备了滴管设备的椰糠条内,然后通过“智脑”远程控制水肥,进行调比合益的营养输送。棚内还有数十箱熊蜂,通过生物授粉,避免过度施用农药,从而做到即摘即食、绿色无污染。
在大棚旁,还建有气调贮藏库和智能化包装生产线。“番茄摘下来几分钟后,我们就立即进行智能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一些不需要马上发的货品则可以放入气调库,以确保新鲜度和好口感。”潘聪说。
韭黄?NO!这是工厂生产的蒜黄
普普通通的大蒜,众所周知能种出蒜苗、蒜薹。然而,大家兴许不知的是,大蒜通过特殊的种植方式,可以让其只发嫩芽,长出貌似韭黄的蒜黄。蒜黄颠覆了“冒芽的大蒜吃不得”的说法,它其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档蔬菜。在两河冬阳新世纪现代农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将工厂立体化生产蒜黄作为一个主打产业,以销定产。
蒜黄的“魅力”吸引谭老板转行
近日,当记者走进黑暗的蒜黄生产车间,灯光照射之处,一排排、层层叠叠的金属栽培架上,浸泡在一张张育苗盘清水中的一颗颗大蒜,已长出了一二十厘米尖黄根白的嫩苗。乍一看以为是韭黄,但掐一芽生嚼,一股淡淡的辛辣味道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蒜黄。
在我国有“北有蒜黄,南有韭黄”的说法。搞了30年机械加工的老板谭金宝,从立体种植的朋友那里获知蒜黄的种植前景,便于2017年在机械厂内建起了一个600平方米的蒜黄工厂立体化生产车间,年产量却相当于陆地70亩的产量。
“我们的蒜黄从2018年8月就开始投放市场,能做到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全年365天每天都出产品。主要以销定产,销往机关、团体、学校和商超。”谭金宝说,“蒜黄的营养高于大蒜和蒜苗,更是韭黄无法比拟的。同时,蒜黄也含有大蒜素,具有与大蒜相似的保健功能。因而,蒜黄的销路一步步打开,从最初日供应几百斤到现在2000多斤。”
高品质蒜黄单单有进账
为做到每天都能生产蒜黄,必须通过催芽的手段,打破大蒜的休眠期,使正常在10月发芽的大蒜一年四季均可发芽。大蒜通过45天催芽之后,摆放到育苗盘中历经15~18天培育,就能得到齐齐整整的商品蒜黄,“它相当于就是冒芽的大蒜,但比未冒芽的大蒜营养价值更高。”
“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与土培方式生产的蒜黄有两大不同。”谭金宝说,“土培蒜黄一年仅有4个月生产时间,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可每天生产;土培蒜黄只要大蒜一沾土就易生虫,而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只需灌水,无需打药治虫。”
根据大蒜的营养程度,全年平均1斤大蒜可出1.5斤蒜黄。蒜黄的批发价根据每年大蒜的收购价而定,每斤大致为6.5~10元,每批发1斤蒜黄,利润可达到2~3元。
床上长蔬菜?来北京这家植物工厂看一看
你见过长在“床”上,喝“奶粉”长大的蔬菜吗?在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藏着一个神奇的植物工厂,宽敞明亮的温室里,200余张栽培床上种着生菜、菠菜、茼蒿等多种绿叶蔬菜。在这里,栽种靠的不是土而是水,不施传统化肥或农药,蔬菜们全是“喝”着用纯净水调配的如同“婴儿奶粉”般的营养液长大,每年有300吨绿叶菜从这里供应至京东生鲜线上及七鲜线下超市。
植物工厂像一个大实验室
经过消毒及风淋室的净化,记者走进植物工厂的大棚里,目光所及一米多高的栽培床上尽是一片翠绿,没有一点土。原来植物工厂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水培技术,以营养液代替土壤进行种植。同时,“离地栽培”也是为了将病虫害隔离,培育出真正不打农药的健康蔬菜。
靠近栽培床,隐约可以听到水流声,只见蔬菜根部根须分明且十分干净,营养液正在栽培床的凹槽循环流动着。且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好似“水井”的装置,原来为满足不同品种蔬菜的营养所需,配置了A、B两种营养液,做到“因菜制宜”,还起到控温和循环的作用,即使在冬天也能将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20℃,同时保证营养液能够循环流动,节水率在90%左右。与其说是植物工厂,这里更像一个大实验室。
打破季节壁垒,全年无休产出
为保证蔬菜生产,植物工厂通过人工干预技术,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可以常年保持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状态,完全不受室外季节、空气的影响。“顶部黑色的膜可以遮阳降温,夏天光照强烈便会自动展开,而到了冬天天气太冷,下面两层的保温层就派上了用场。”厂长秦鹏一边指着大棚顶部的装置一边说道。
随后,秦鹏带着记者来到大棚一侧的育苗室,屋内灯光明亮,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菜苗整齐摆放在架子上。据介绍,育苗室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经过“全封闭育苗系统”精心设定,在省电的同时营造适宜菜苗生长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菜苗15天左右就可以长成,从育苗室拿出定植在栽培床上,再生长25天便可采收。“以生菜为例,北京的气候环境如果选择陆地种植,一年只能长三茬,而在植物工厂,我们可以打破季节壁垒,做到全年无休产出。”秦鹏说。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有一个实验室和60亩地,种有桃树和猕猴桃树,这里是峪口镇依托“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创建的“未来果园”。
揭秘未来农场的黑科技
近日,记者来到“未来果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放眼望去,只见天空中的无人机和地面上的机器人正一起对整个果园进行精准喷雾。据介绍,“未来果园”采用空地一体的药物喷洒体系,结合事先采集的果园数据,对果园进行喷洒。这些农业高科技装备,多数来自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
喷雾机器前部的激光传感器相当于它的眼睛,它把整个果树的形状测成点源头,通过点源头的变化,可以把绿色的植物量,在不同部位的叶面指数测出来,再通过计算方法变量喷雾,实现精准喷雾。
机器人在桃树间贴地作业,它的“肚子”里可以装一吨水,对桃树进行全方位灌溉;整个果园还架设了虫情测报灯、风吸式杀虫灯、高清摄像头、小型气象站等装置。装置功能强大,其中风吸式杀虫灯能利用害虫趋光、趋波等特性,吸引它们自投罗网……在果园里,诸多高科技设备也已上岗,共同守护桃子成长,形成了“未来果园”网络架构,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来指导农户种桃树,助推平谷大桃产业升级。
实现土壤、水肥等智能监测
据介绍,“未来果园”通过搭建起“空中卫星遥感+天上无人机+地上传感器”天、空、地一体化的果园智能感知系统、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智能分析平台、大数据存储与展示中心,实现了土壤、水肥、气象、虫害、果树长势等实时监测管理和果品的全程溯源管理。
在镇政府建设的“未来果园”大数据展示中心,实现了气象、土壤墒情、视频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建设各类监测点和便携式检测点85个,共开展无人机、地面无人作业技术试验示范;建设农机调度、农业一张图展示、农田指标可视化平台、质量追溯等4个平台。
绿色生态 呵护果子生长
果园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方式,实现零农药使用。建设拉帘式防虫网,方便收放,直接避免害虫进入。采用移动式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等特性配以高压电网触杀害虫进行物理防治。采用害虫天敌扩繁与庇护装置,用于扩繁和庇护桃园害虫的天敌(益虫),通过天敌的孵育与释放灭杀抗药性较强的害虫群。精细化管理,增加了果品安全性,有效提升了桃的质量和产量。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