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本力量再现辉煌,种植药材或可致富
中医药的草本力量正在迎来新的辉煌。相较于八年前屠呦呦以青蒿素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世纪盛典,三年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严峻现实,让国人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医的魅力。那么,与中医密切相关的药材种植或可成为下一个致富风口,事实上已有一部分药农正在这么做了,现在我们就跟着记者一起去实地见证一下吧。
四川德州:“中江白芍”收购旺,药农增收乐开花
春催万亩花艳艳,秋闻田边芍药香。又到芍药收获的时节,在四川德州中江县集凤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挖药人的忙碌身影。在芍药地里,机器轰鸣声、金属碰撞声不绝于耳,一台“挖药机”正不断舞动着特制铲斗,翻开脚下的土地,带出一颗颗壮硕的“中江白芍”。
在集凤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土壤中生长的中江“银心”白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外观佳,而且药用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依靠优渥的种植环境和多年的技术深耕,如今,“中江白芍”已享誉中外。
“挖药机”旁,村民聚作一团,他们拾起芍药根,拭去上面的泥土,将根茎切好分装。药香从芍药雪白的断面中溢出,伴随着笑语欢声传向远方,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黄加竹一边与同伴聊着家常,一边席地而坐收药。见到记者,她开心地说道:“芍药根抓地深,质地又脆,人工采挖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挖断根。现在机器负责挖,我们就做精细的轻体力活,比以前更轻松,效率也更高了。”
据悉,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中江白芍”采挖的黄金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药材收购商都齐聚集凤镇,开启一场芍药收购热。
记者来到四川兴生堂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的晾晒场,一座芍药山映入眼帘,一旁的储藏架上,等待阴干的鲜芍药排得满满当当。药材公司工作人员李清玉热情地介绍道:“今年芍药好卖,收购价节节攀升。许多外省药材商为了抢购‘中江白芍’,专程到集凤收药,激发了大家采药卖药的热情。现在我们每天的收购量超过30吨,比以往高出不少。”
据悉,芍药是多年生药材,成熟采摘期一般为3~6年。今年恰逢国内市场芍药供不应求,“中江白芍”每公斤收购价从往年的8元左右涨至15元左右,为历年来最高。
“中江白芍”一身是宝,春可摘花,秋能采药,摘去根茎后的“药脑壳”,也是珍贵抢手的种子。据初步统计,今年集凤镇种植“中江白芍”2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平均亩产值为1.2万元,最高亩产值可达2.8万元,总产值1.4亿元;芍药平均亩产量约1800公斤,最高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平均亩产值3万元,最高亩产值可达5.5万元。
陕西商洛:种下中药材,开出“致富方”
近日,趁着雨过天晴,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落旗河村药农纷纷来到田间地头,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李均良便是其中之一,他种了5亩中药材,从播种、除草到施肥,几乎全年时间都在精心管理着。
“黄芩的籽和根都有药用价值,可以出售,加上这几年药材价格高,一年到头收入还可以。”李均良拿着刚采下的药籽说。作为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村之一,在落旗河村,像李均良一样种植5亩以上的药材大户就有55户。落旗河村还配套成立了富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及红土润叶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并培育药材收购大户4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卖掉药材。
“两个孩子还小,我不能外出务工,就收购起中药材,一年能加工一百五六十吨的桔梗。”红土润叶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负责人任晓静说。
“目前,落旗河村发展中药材种植1200多亩,涉及桔梗、黄芩、丹皮、黄姜等多种药材,依托村中相对完善的生产、粗加工、销售体系,可带动药材种植户周期性增收不低于3万元。”落旗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麻刚奇说,同时,村上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开拓销售市场、稳定药农收入。
“沙河子镇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食用菌、土蜂、核桃、樱桃及林下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助推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美镇的‘四镇’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沙河子镇镇长李涛说。
为确保中药材产业行稳致远,沙河子镇还积极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少量引种、多点试验、逐步推广”的方式,引导全镇群众种植中草药,试点林下经济,实现“一地多收”,石门沟村便是其中之一。立足村情实际,石门沟村通过请专家、查资料、看市场等方式,科学谋划,带动土地流转,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千亩核桃园形成了林药套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我们村是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现有核桃建园面积1680亩。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核桃科管、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魔芋680亩、中药材400亩,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增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贺志敏说。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如今,在沙河子镇,从平地到坡塬,桔梗、黄芩、五味子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山东临沂:让本草香变成“致富方”的秘诀
一株太子参细长微弯,不过成年人手掌一般长,亩产400斤,收购价就可达一万元。如果通过破壁技术制成饮片,进入消费端却能卖到10万元,价值翻升十倍有余。这样的项目,在山东临沂临沭县即将投产。
临沭县种植太子参已有80多年历史,传统深厚,产量占据全国市场七成。今年以来,该县招引罗欣·本草良方中医药项目,从事中草药种植、加工和销售。全部达产后,这283亩土地将创造50亿元产值,亩均实现产值1700多万元,辐射带动6000余农户增收致富。
罗欣·本草良方中医药项目不同于传统“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该公司联合农业大学专家,招募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100余人组建乡村CEO队伍,探索实施“公司+乡村CEO+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实现了“双强双增”。
“我们与2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提供免费种源;公司委派乡村CEO驻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和市场服务;合作社又链接企业和农户,畅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扩种规模。”罗欣·本草良方(山东)中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景军介绍,项目实施后,村集体每亩可分红500元,年平均增收将近40万元。
“大家都知道,传统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1:3左右,而改良后的中草药能达到1:9,对农户而言,意味着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景军表示,该企业培育改良了3大类共33个中草药种源,提高亩产质效,也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作为全县第一家主营中草药加工的企业,当地优良的种植基因赋予了它融合三产的底气与信心。
当地政府协助企业整合5000余亩荒山地种植中草药,加强对种苗、种植、采收等过程规范化管理,打造高标准规范化种植基地,逐步将“特色产业”推向纵深发展。
此外,基地还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等1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建40余名中医药科研团队,研发了航空风洞音波破壁等四项全国顶尖技术,极大提高中医药深加工的产品效能和附加值。“以太子参为例,采用新的破壁技术后,破壁率高达98.86%,生产的中药破壁饮片每斤价格也从850元提高到1500元,身价涨了74%。”景军介绍说。
新疆塔城:中药材种植开出别样“致富良方”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柳毛湾镇坚持产业振兴和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中药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良方”。
近日,板蓝根陆续进入收获期,10月8日,在沙湾市柳毛湾镇沙门子新村种植户赵江的1800余亩板蓝根地里,一阵阵药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满目鲜绿,长势喜人。40余名工人正忙着采收枝叶、搬运,一派丰收景象。
“板蓝根全身都是宝,叶和茎均可入药。目前,我们正在采收枝叶,紧接着还要进行采收根部。根据长势预测板蓝根亩均产量300公斤,按市场价15元/公斤计算,亩均可带来4500元收益。”种植户赵江说道。
据介绍,板蓝根是一项“短平快”产业,具有“当年种、当年收、一年种、多年收”的优势。板蓝根的根、叶皆可入药,以根入药,俗称板蓝根;以叶入药,俗称大青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柳毛湾镇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为板蓝根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板蓝根抗旱耐寒,适应性广,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其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根、叶都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一般在秋季采挖。
收割的叶子晒干后即成药用的大青叶,以叶大、颜色墨绿、干净、少破碎,无霉味者为佳。板蓝根应在入冬前选择晴天采挖,挖时一定要深刨,避免刨断根部。起土后,去除泥土茎叶,摊开晒至七八成干以后,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将定向销售至扬子江药业集团。
今年柳毛湾镇沙门子新村板蓝根的试种成功,为尝试种植板蓝根的村民提振了信心,为明年板蓝根规模化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全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指明了方向,还提供了务工增收的机会,让群众在家乡有“业”可就、增收有“路”可循。
安徽毫州:药材毛豆“结缘”“一地双收”增效
日前,在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宋老家村“紫丹参+毛豆”立体种植基地内,工人忙着收获鲜食青毛豆。
“这些毛豆是在紫丹参种植基地套种的。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我采用‘一地双种’的生产模式,获得了更多收益。”种植大户王广银说。王广银有多年种植道地中药材紫丹参的经验。紫丹参生长时间长,他就尝试着在药材幼苗期套种农作物。经过几年的摸索,王广银先后在紫丹参、玄参、防风等垄间套种芝麻、红薯,增加了收入。
随着鲜食毛豆需求量增大,王广银又选择套种毛豆。他种的毛豆角颗粒饱满、口感清甜,地头销售价每公斤4元。
在王广银等新农人的带动下,近年来,牛集镇通过转方式、凋结构,以特色中草药种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中+大豆”的“混搭”种植模式,实现双项收入。
“今年全村种植2000多亩毛豆,现在已陆续进入成熟期。这几天天气晴好,农户都在抢收,希望能卖个好价钱。”王广银告诉记者,他和40多个农户签订“零险”种植合同,采用“统一种源、统一农用品、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供袋包装、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采收后由收购点按种植合同保底收购。
据介绍,今年该镇20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大部分采用“中药材+毛豆”套种模式,成方连片套种的毛豆角已经进入收获季,不仅解决了丹参、玄参等地产中药材生长期“脖子长”的问题,还为药农每亩增加3000元至4000元经济收入。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